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目录 | 第7-9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9-18页 |
·论文选题背景与意义 | 第9-11页 |
·论文选题的背景 | 第9-10页 |
·论文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| 第10-11页 |
·文献综述 | 第11-16页 |
·国内关于网络问政制度的研究 | 第11-14页 |
·国外关于网络问政制度理论及实践的研究 | 第14-16页 |
·简要评价 | 第16页 |
·论文的研究方法 | 第16-17页 |
·文献分析法 | 第16页 |
·个案研究法 | 第16-17页 |
·比较研究法 | 第17页 |
·论文创新点、重点及难点 | 第17-18页 |
·论文的创新点 | 第17页 |
·论文重点及难点 | 第17-18页 |
第2章 网络问政制度相关理论概述 | 第18-21页 |
·网络问政制度的内涵 | 第18-19页 |
·网络问政的内涵 | 第18页 |
·网络问政制度的内涵 | 第18-19页 |
·网络问政制度的理论基础 | 第19-21页 |
·技术政治学理论 | 第19-20页 |
·协商民主理论 | 第20-21页 |
第3章 我国网络问政制度的构建 | 第21-31页 |
·我国网络问政制度构建的必要性 | 第21-22页 |
·网络问政需要规范化、常态化 | 第21页 |
·公民社会的快速发展催生网络问政制度的产生 | 第21-22页 |
·维护社会稳定,促进政治发展的必要 | 第22页 |
·我国网络问政制度构建的条件 | 第22-24页 |
·网络问政技术平台的搭建和覆盖 | 第22-23页 |
·网络问政成为一种社会管理途径 | 第23页 |
·政府和民众共同的政治意愿 | 第23-24页 |
·我国网络问政制度构建的原则 | 第24-26页 |
·尊重网络规律,发展网络民主原则 | 第24-25页 |
·坚持制度的规范性与系统性 | 第25页 |
·确保制度内容的完整严密,具有可行性 | 第25-26页 |
·渠道创新和机制创新相结合的原则 | 第26页 |
·网络问政制度的主要内容 | 第26-31页 |
·信息收集、处理和反馈制度 | 第26-27页 |
·政务公开、信息发布及回应网络民意制度 | 第27-28页 |
·网络发言人制度 | 第28-29页 |
·网络监督问责制度 | 第29-31页 |
第4章 我国网络问政制度的实施策略 | 第31-37页 |
·各级政府建立平台,使网络问政常态化 | 第31-32页 |
·建立网络政治沟通平台,不断创新渠道 | 第31页 |
·严格审核信息,做好舆情分析和危机预警 | 第31-32页 |
·设置网络问政机构,建立健全网络问政队伍 | 第32页 |
·加快网络问政的程序的合法化,使制度具有权威性 | 第32-33页 |
·加强网络问政的行政立法,做到有法可依 | 第32-33页 |
·加大网络问政制度的法治宣传 | 第33页 |
·尊重规律,把握网络问政制度中的主导权 | 第33-34页 |
·尊重公众知情权和监督权,优化网络回应性 | 第33-34页 |
·提高网络发言人的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| 第34页 |
·建立网络问政考核及奖惩体系,促进网络问政实效化 | 第34-35页 |
·建立网络问政考核标准,把网络问政纳入政府部门绩效考核 | 第34-35页 |
·完善网络问责机制,做到虚拟与现实的实效对接 | 第35页 |
·鼓励政府官员、媒体发挥舆论引导作用 | 第35-37页 |
·鼓励官员开通政治博客、政治微博,学习网络知识 | 第35-36页 |
·提升主流媒体引导舆论的能力 | 第36-37页 |
第5章 结论 | 第37-38页 |
·我国网络问政制度的构建势在必行 | 第37页 |
·网络问政制度重点在于落实 | 第37-3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38-41页 |
致谢 | 第41-42页 |
作者简介 | 第4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