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4页 |
Abstract | 第4-6页 |
目录 | 第6-9页 |
导言 | 第9-14页 |
一、问题研究缘起及研究意义 | 第9-10页 |
二、国内外研究综述 | 第10-14页 |
(一) 国内研究现状及趋势 | 第10-11页 |
(二) 国外研究现状及趋势 | 第11-14页 |
第一章 音乐的价值及其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| 第14-19页 |
一、音乐的价值 | 第14-17页 |
(一) 审美价值 | 第14页 |
(二) 娱乐价值 | 第14-15页 |
(三) 情感价值 | 第15页 |
(四) 益智价值 | 第15页 |
(五) 创新价值 | 第15-16页 |
(六) 德育价值 | 第16-17页 |
二、音乐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相互关系 | 第17-19页 |
(一) 从内在目的上看,二者是根本一致的关系 | 第17页 |
(二) 从存在方式上看,二者是相互辅助的关系 | 第17-18页 |
(三) 从现实状态上看,二者是内在交融的关系 | 第18页 |
(四) 从动态过程来看,二者是彼此互化的关系 | 第18-19页 |
第二章 音乐作为思想政治课程资源的依据 | 第19-25页 |
一、理论基础 | 第19-20页 |
(一) 德育美学观及欣赏型德育模式 | 第19-20页 |
(二) 情感教育理论 | 第20页 |
二、现实需要 | 第20-22页 |
(一) 提升中学思想政治实效性的需要 | 第20-21页 |
(二) 创新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需要 | 第21-22页 |
(三) 实现高中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 | 第22页 |
三、可行性分析 | 第22-25页 |
(一) 思想政治新课程标准要求 | 第22-23页 |
(二) 学生与音乐的关系十分密切 | 第23-24页 |
(三) 音乐学科的德育经验可以借鉴 | 第24-25页 |
第三章 运用音乐资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| 第25-29页 |
一、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寓教于乐存在的主要问题 | 第25-26页 |
(一) 思想政治课程目标存在偏差 | 第25页 |
(二) 运用音乐进行思想政治教学存在形式化倾向 | 第25页 |
(三) 教师在思想政治寓教于乐过程中主导作用发挥不够 | 第25-26页 |
(四) 学生对于思想政治寓教于乐主动性和配合力度不高 | 第26页 |
(五) 运用音乐进行思想政治教学评价片面化 | 第26页 |
二、思想政治寓教于乐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分析 | 第26-29页 |
(一) 缺乏科学而系统的教学理论的指导 | 第26-27页 |
(二) 部分教师的专业素养难以满足寓教于乐的需求 | 第27页 |
(三) 学校管理层面对于思想政治学科的重视程度不够 | 第27-29页 |
第四章 音乐作为高中思想政治课程资源的运用视角 | 第29-33页 |
一、显性运用视角 | 第29-30页 |
(一) 发挥音乐的德育教化功能,音乐内容直接作为思想政治教学内容 | 第29页 |
(二) 发挥音乐的氛围固化功能,在音乐和谐氛围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| 第29-30页 |
二、隐性运用视角 | 第30-33页 |
(一) 运用音乐的情感内化功能,引导学生把道德知识化为道德品质 | 第30-31页 |
(二) 借助音乐的创新优化功能,拓展德育空间、提升德育境界 | 第31-33页 |
第五章 高中思想政治课运用音乐资源必备条件 | 第33-39页 |
一、宏观条件 | 第33-36页 |
(一) 全新的课程教学理念 | 第33页 |
(二) 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 | 第33-34页 |
(三) 学校的支持和重视 | 第34-35页 |
(四) 家长的理解和配合 | 第35页 |
(五) 教师的能力和素质 | 第35-36页 |
二、微观条件 | 第36-39页 |
(一) 学生的主体地位的真正确立 | 第36-37页 |
(二) 音乐资源开发的“度”的把握 | 第37-38页 |
(三) 音乐资源消极影响的预防和消除 | 第38-39页 |
第六章 高中思想政治课中音乐资源的运用策略 | 第39-48页 |
一、音乐资源运用原则 | 第39-41页 |
(一) 审美化原则 | 第39页 |
(二) 和谐性原则 | 第39页 |
(三) 情感性原则 | 第39-40页 |
(四) 可行性原则 | 第40-41页 |
(五) 优化性原则 | 第41页 |
二、音乐资源运用策略 | 第41-48页 |
(一) 乐以求真,提高学生道德认知能力 | 第42-43页 |
(二) 乐以怡情,提升学生参与教学热情 | 第43-44页 |
(三) 乐以启智,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方式 | 第44-45页 |
(四) 乐以导善,陶冶学生正确道德价值 | 第45-46页 |
(五) 乐以载道,拓展学校德育广阔空间 | 第46-48页 |
结语 | 第48-4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9-53页 |
致谢 | 第5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