隐喻在中学德育中的运用
摘要 | 第1-4页 |
Abstract | 第4-8页 |
导言 | 第8-14页 |
(一) 研究缘起与意义 | 第8-9页 |
(二) 研究综述 | 第9-12页 |
1. 西方隐喻研究 | 第9-10页 |
2. 中国隐喻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| 第10-12页 |
(三) 研究指导思想 | 第12-14页 |
一、识读德育中的隐喻 | 第14-22页 |
(一) 不同视角下的隐喻研究 | 第14-15页 |
1. 语言学视角 | 第14页 |
2. 认知学视角 | 第14-15页 |
3. 哲学视角 | 第15页 |
(二) 隐喻的基本特征 | 第15-17页 |
1. 开放性 | 第15-16页 |
2. 情境性 | 第16-17页 |
3. 审美性 | 第17页 |
(三) 德育中的经典隐喻解读 | 第17-20页 |
1. “生命线”隐喻 | 第17-19页 |
2. “灌输”隐喻 | 第19-20页 |
(四) 中学德育中的两种思维方式——隐喻与理性 | 第20-22页 |
二、隐喻在德育中的价值体现 | 第22-28页 |
(一) 克服唯理性德育的缺陷 | 第22-23页 |
(二) 弘扬中国传统的诗意德育 | 第23-24页 |
(三) 实现善美融合的德育境界 | 第24-26页 |
(四) 达到“润物细无声”的德育效果 | 第26-28页 |
三、隐喻视角下的中学德育现状分析 | 第28-36页 |
(一) 德育对话缺乏隐喻的开放性 | 第28-30页 |
1. 在形式上局限于语言问答 | 第28-29页 |
2. 在内容上“伪对话”现象突出 | 第29-30页 |
(二) 忽视德育环境中隐喻符号的影响力 | 第30-32页 |
1. 语言符号方面 | 第30-31页 |
2. 建筑符号方面 | 第31-32页 |
(三) 轻视隐喻在审美人格养成中的价值 | 第32-36页 |
1. 在非理性德育因素的运用方面 | 第32-33页 |
2. 在对德育境界的追求方面 | 第33-36页 |
四、隐喻在中学德育中的运用策略 | 第36-47页 |
(一) 隐喻在中学德育中的应用原则 | 第36-38页 |
1. 思想性 | 第36页 |
2. 适度性 | 第36-37页 |
3. 形象性 | 第37页 |
4. 引导性 | 第37-38页 |
(二) 诗化德育语言 | 第38-39页 |
(三) 倡导隐喻式的德育对话 | 第39-41页 |
1. 基本旨趣 | 第39-40页 |
2. 基本方法 | 第40-41页 |
(四) 营造有利于隐喻思维的校园环境 | 第41-42页 |
1. 美化学校环境 | 第41-42页 |
2. 优化制度环境 | 第42页 |
3. 创设良好的人文环境 | 第42页 |
(五) 展现中学德育的隐喻美 | 第42-47页 |
1. 倡导德育留白 | 第43-44页 |
2. 创设诗意的德育情境 | 第44-45页 |
3. 重视艺术化人生观的培养 | 第45-47页 |
结语 | 第47-4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8-51页 |
致谢 | 第5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