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政治、法律论文--中国政治论文--国家行政管理论文--公安工作论文--治安工作论文--公共秩序管理论文

无直接利益冲突群体性事件研究

摘要第1-6页
Abstract第6-10页
绪论第10-17页
 (一) 选题背景及意义第10-11页
 (二) 国内外研究综述第11-14页
  1. 国外研究综述第11-12页
  2. 国内研究综述第12-14页
 (三) 研究思路、内容与方法第14-16页
 (四) 本文的创新与不足第16-17页
一. 无直接利益冲突群体性事件概述第17-22页
 (一) 无直接利益冲突群体性事件的概念界定第17页
 (二) 新时期无直接利益冲突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基本特征第17-19页
  1. 主体多元第17-18页
  2. 泄愤心理第18页
  3. 速度加快第18页
  4. 规模扩大第18-19页
  5. 处置较难第19页
 (三) 社会冲突理论视角下无直接利益冲突群体性事件利弊探讨第19-22页
  1. 无直接利益冲突的危害影响第19-20页
  2. 无直接利益冲突的刺激功能第20-22页
二. 无直接利益冲突群体性事件典型案例分析第22-28页
 (一)“万州事件”案例导入第22-24页
  1. 事件起因第22页
  2. 冲突演化第22-23页
  3. 冲突升级第23-24页
  4. 事件平息第24页
 (二) “万州事件”发生的深层次原因剖析第24-28页
  1. 冲突诱发的社会根源第24-26页
  2. 冲突升级扩大的主要原因第26-28页
三. 无直接利益冲突群体性事件成因探析第28-36页
 (一) 社会发展问题突出与民众不良情绪积累第28-30页
  1. 社会发展下的新型阶层分层——金字塔型社会结构第28页
  2. 社会发展问题累积下的基层认同——不信任的政治心理第28-29页
  3. 社会贫富差距畸化下的不良心态——“仇官”、“仇富”情绪第29-30页
 (二) 政府社会治理效能不足第30-33页
  1. 地方政府人文关怀缺失第30-31页
  2. 地方政府权利缺乏有效监督第31页
  3. 地方政府协调联动机制效率低下第31-32页
  4. 地方政府处置方式欠妥第32页
  5. 有效危机预警机制的缺失第32-33页
 (三) 公众群体心理异化第33-34页
  1. 非理性心理第33-34页
  2. 从众心理第34页
 (四) 媒体报道偏差与失真第34-36页
  1. 群体性事件报道的禁忌化第34页
  2. 报道时间滞后第34-35页
  3. 销量至上的失真报道第35-36页
四.无直接利益冲突群体性事件的治理路径第36-42页
 (一) 社会治理角度第36-37页
  1. 打造橄榄型社会结构第36页
  2. 建构社会保障安全网第36-37页
  3. 平抑社会贫富畸形分化第37页
 (二) 政府角度第37-39页
  1. 加强政府人文关怀,打造服务威信政府第37页
  2. 强化政府权力监督,完善责任追究制度第37-38页
  3. 建立有效联动机制,促进部门区域合作第38页
  4. 调适政府处置方式,有效预防化解危机第38-39页
  5. 建立危机预警机制,有效预防危机发生第39页
 (三) 民众角度第39-40页
  1. 化解仇富仇官情结第39页
  2. 畅通群体泄愤出口第39-40页
 (四) 媒体角度第40-42页
  1. 及时进行事件报道,确保公众信息知情第40页
  2. 坚持客观公正立场,维护报道真实准确第40-41页
  3. 设置议程引导舆论,全力维护社会稳定第41-42页
结语第42-43页
参考文献第43-46页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46-47页
致谢第47页

论文共47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公共政策问题研究--以罗田县为例
下一篇:行政协助法律制度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