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中地理“三案”教学的设计与应用研究
中文摘要 | 第1-4页 |
Abstract | 第4-8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8-11页 |
·选题的依据 | 第8页 |
·研究目的及意义 | 第8-9页 |
·研究的目的 | 第8-9页 |
·研究的意义 | 第9页 |
·研究目标 | 第9-10页 |
·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| 第10-11页 |
·文献法 | 第10页 |
·问卷调查法 | 第10页 |
·实验法 | 第10页 |
·行动研究法 | 第10-11页 |
第2章 高中地理“三案”教学的概述 | 第11-15页 |
·高中地理“三案”教学的概念及特点 | 第11-12页 |
·高中地理“三案”教学的概念界定 | 第11页 |
·高中地理“三案”教学的特点 | 第11-12页 |
·高中地理“三案”教学的理论依据 | 第12-15页 |
·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| 第12页 |
·元认知理论 | 第12-13页 |
·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 | 第13页 |
·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 | 第13-14页 |
·个体素质结构论 | 第14-15页 |
第3章 高中地理教学中“三案”的编制 | 第15-27页 |
·高中地理教学中“三案”的设计 | 第15-25页 |
·高中地理教学中“三案”的基本框架 | 第15-16页 |
·高中地理教学中“三案”的设计目的 | 第16页 |
·高中地理教学中“三案”的设计原则 | 第16-18页 |
·高中地理教学中“三案”编制的一般步骤 | 第18-25页 |
·“三案”编制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| 第25-27页 |
·“三案”不是教案的简化 | 第25页 |
·“三案”不是课本的简化 | 第25-26页 |
·“三案”不是学生的负担 | 第26-27页 |
第4章 高中地理教学中“三案”的运用 | 第27-39页 |
·教师教学中运用 | 第27-28页 |
·课前二次备课的基础 | 第27页 |
·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| 第27-28页 |
·课后教学反思的依据 | 第28页 |
·学生学习中的运用的 | 第28-29页 |
·课前预习中导学 | 第28-29页 |
·课堂学习中导思 | 第29页 |
·课后练习中导练 | 第29页 |
·教学评价中的运用 | 第29-30页 |
·作为评价学生学习的材料 | 第29-30页 |
·作为评价教师教学的材料 | 第30页 |
·高中地理“三案”教学实施的要求 | 第30-31页 |
·高中地理“三案”教学实施对教师提出的要求 | 第30页 |
·高中地理“三案”教学实施对学生提出的要求 | 第30-31页 |
·高中地理“三案”运用的教学实验 | 第31-39页 |
·实验假设 | 第31页 |
·实验对象 | 第31-32页 |
·实验设计 | 第32页 |
·实验结果及分析 | 第32-34页 |
·高中地理“三案”运用情况问卷调查结果及分析 | 第34-36页 |
·高中地理“三案”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| 第36-39页 |
第5章 高中地理“三案”教学改进实施思考 | 第39-42页 |
·紧扣“课标”,合理制定教学计划 | 第39页 |
·认清高考形势,灵活变换“三案”教学思路 | 第39-40页 |
·借助教研组力量,科学编制“三案” | 第40-41页 |
·集教研组力量全面推广使用“三案” | 第40页 |
·集教研组力量,科学编制形成“三案”规程 | 第40-41页 |
·循序渐进,逐步推进“三案” | 第41-4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2-45页 |
附录一 | 第45-46页 |
附录二 | 第46-56页 |
致谢 | 第5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