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艺术论文--音乐论文--民族器乐理论和演奏法论文--中国民族器乐论文--弓弦乐理论和演奏法论文--二胡、高胡论文

近现代二胡制作改良历史研究

摘要第1-4页
Abstract第4-5页
目录第5-7页
绪论第7-13页
 第一节 研究对象的论域及性质第7-8页
 第二节 前人研究现状第8-12页
 第三节 本文的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2-13页
第一章 二胡制作改良的发展时期(1900 年—1948 年)第13-25页
 第一节 改良概况:从“竹制二胡”到“木制二胡”第14-15页
 第二节 代表人物:周少梅、刘天华第15-18页
 第三节 二胡部件的改良分述第18-22页
 第四节 二胡改良与演奏、创作的互动关系第22-25页
  一、 演奏技巧:从“老少翻(配)”到“三把头”第22页
  二、 创作风格:如歌低吟第22-25页
第二章 二胡制作改良的稳定时期(1949 年—1977 年)第25-40页
 第一节 改革概况:从“丝弦”到“钢丝弦”第25-26页
 第二节 代表人物:张子锐、王瑞泉、吕伟康第26-28页
 第三节 二胡部件的改良分述第28-33页
 第四节 二胡改良与演奏、创作的互动关系第33-40页
  一、 “两次会议”和“一次比赛”第33-34页
  二、 演奏技巧第34-37页
  三、 创作风格:忆苦思甜、豪迈高歌第37-40页
第三章 二胡制作改良的多元探索时期(1978 年—2010 年)第40-59页
 第一节 改良概况第40-46页
  一、 加弦二胡第40-44页
  二、 电声二胡第44-45页
  三、 系列秦胡第45-46页
  四、 和声二胡第46页
 第二节 代表人物:孙恒柏、翟志荣、卞留念第46-49页
 第三节 二胡部件的改良分述第49-55页
 第四节 二胡改良与演奏、创作的互动关系第55-59页
  一、 演奏技巧第55-56页
  二、 创作风格:异域风情第56-59页
结语第59-62页
参考文献第62-68页
致谢第68-69页
作者简介第69页

论文共69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情与理的交织--欧洲启蒙运动时期的音乐文化探析
下一篇:唐代乐舞规训形态的身体语言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