煤炭企业环境绩效审计评价研究
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11页 |
1 绪论 | 第11-25页 |
·研究背景和意义 | 第11-13页 |
·文献综述 | 第13-21页 |
·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| 第13-17页 |
·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| 第17-20页 |
·国内外研究评述 | 第20-21页 |
·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| 第21-25页 |
·研究的主要内容 | 第21-22页 |
·研究的主要方法 | 第22-23页 |
·研究的技术路线 | 第23-25页 |
2 相关理论基础与概念界定 | 第25-33页 |
·企业环境绩效审计的相关理论基础 | 第25-29页 |
·可持续发展理论 | 第25-26页 |
·外部不经济理论 | 第26-27页 |
·受托环境责任理论 | 第27-28页 |
·绩效审计的3E论 | 第28-29页 |
·企业环境绩效审计的相关概念解读 | 第29-33页 |
·环境绩效审计与环境审计的关系 | 第29-31页 |
·环境绩效审计与绩效审计的关系 | 第31页 |
·环境绩效审计与环境绩效评价的关系 | 第31-33页 |
3 构建煤炭企业环境绩效审计评价体系的必要性分析 | 第33-41页 |
·煤炭企业环境绩效审计的内涵 | 第33-38页 |
·审计主体 | 第33-34页 |
·审计客体 | 第34页 |
·审计目标 | 第34-35页 |
·审计内容 | 第35-36页 |
·审计方法 | 第36-37页 |
·审计评价 | 第37-38页 |
·审计报告 | 第38页 |
·构建煤炭企业环境绩效审计评价体系的必要性 | 第38-41页 |
·煤炭企业开展环境绩效审计的意义 | 第38-39页 |
·我国煤炭企业环境绩效审计现状 | 第39-40页 |
·构建环境绩效审计评价体系的必要性 | 第40-41页 |
4 基于平衡计分卡设计环境绩效审计评价体系的意义 | 第41-47页 |
·平衡计分卡原理 | 第41-43页 |
·财务层面 | 第41-42页 |
·客户层面 | 第42页 |
·内部流程层面 | 第42页 |
·学习成长层面 | 第42-43页 |
·平衡计分卡导入环境绩效审计评价的可行性 | 第43-44页 |
·二者都有助于企业更好的实现组织目标 | 第43页 |
·二者的理念相通 | 第43-44页 |
·平衡计分卡导入环境绩效审计评价的意义 | 第44-47页 |
·财务评价与非财务评价之间的平衡 | 第44页 |
·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之间的平衡 | 第44页 |
·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之间的平衡 | 第44-45页 |
·内部管理与外部管理之间的平衡 | 第45-47页 |
5 煤炭企业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| 第47-55页 |
·煤炭企业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指标设计的依据 | 第47-50页 |
·相关的环境法律法规 | 第47页 |
·通行的环境标准 | 第47-48页 |
·环境保护制度 | 第48-49页 |
·煤炭行业的各类环境管理准则 | 第49-50页 |
·煤炭企业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指标设计的原则 | 第50-51页 |
·科学与全面原则 | 第50页 |
·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相结合的原则 | 第50页 |
·成本效益原则 | 第50页 |
·可控性原则 | 第50-51页 |
·煤炭企业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| 第51-55页 |
·财务维度环境绩效指标 | 第51-52页 |
·公众客户维度环境绩效指标 | 第52-53页 |
·内部管理维度环境绩效指标 | 第53-54页 |
·发展潜力维度环境绩效指标 | 第54-55页 |
6 煤炭企业环境绩效审计的综合评价模型 | 第55-65页 |
·模糊综合指数模型 | 第55-56页 |
·指标权重的确定 | 第56-61页 |
·建立指标层次结构模型 | 第56页 |
·构造判断矩阵 | 第56-58页 |
·一致性检验 | 第58-59页 |
·指标权重的确定 | 第59-61页 |
·评价指标得分值的计算 | 第61-65页 |
7 研究结论与展望 | 第65-67页 |
·结论 | 第65页 |
·本文不足之处及研究展望 | 第65-6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7-69页 |
附录 | 第69-79页 |
致谢 | 第79-81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成果目录 | 第8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