目录 | 第1-10页 |
摘要 | 第10-11页 |
Abstract | 第11-12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2-15页 |
·课题研究背景 | 第12-13页 |
·项目研究意义 | 第13-14页 |
·本文的组织结构 | 第14-15页 |
第二章 EDA 工具自动时钟树综合与时序分析 | 第15-24页 |
·时钟树综合策略 | 第15-19页 |
·静态时序分析 | 第15-16页 |
·时钟信号偏差 | 第16-17页 |
·综合策略 | 第17-19页 |
·EDA 工具自动有用偏差优化 | 第19-22页 |
·基本原理 | 第19-20页 |
·实现方法 | 第20-21页 |
·优化能力的局限性 | 第21-22页 |
·人工干预方式 | 第22-23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23-24页 |
第三章 深度有用偏差优化策略 | 第24-36页 |
·评估标准 | 第24-25页 |
·约束条件 | 第24页 |
·评估依据 | 第24-25页 |
·性能指标 | 第25页 |
·策略制定原则 | 第25-27页 |
·核心技术问题 | 第27-30页 |
·时序优化 | 第27-29页 |
·减少缓冲器插入数量 | 第29页 |
·控制区域单元密度 | 第29页 |
·自动化和通用性 | 第29-30页 |
·实现难点 | 第30页 |
·简化策略 | 第30-35页 |
·时序优化 | 第31-32页 |
·减少缓冲器插入数量 | 第32-33页 |
·控制区域单元密度 | 第33页 |
·自动化与通用性 | 第33-34页 |
·实现难点 | 第34-35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35-36页 |
第四章 基于 Dijkstra 算法的向前有用偏差优化 | 第36-57页 |
·图论概述 | 第36-38页 |
·图的定义 | 第36页 |
·连通性 | 第36-37页 |
·树 | 第37-38页 |
·时序信息建模 | 第38-42页 |
·时序信息的化简 | 第38-40页 |
·算法实现 | 第40-41页 |
·Dijkastra 算法有效性验证 | 第41-42页 |
·算法化简 | 第42-45页 |
·连通图方向性化简 | 第43-44页 |
·运算级数化简 | 第44-45页 |
·脚本实现 | 第45-50页 |
·数据结构 | 第45-47页 |
·实现方式 | 第47-48页 |
·实现流程 | 第48-50页 |
·实验结果及分析 | 第50-55页 |
·主要指标及数据来源 | 第50-51页 |
·优化前时序结果 | 第51-54页 |
·优化后时序结果 | 第54-55页 |
·实验结果分析 | 第55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55-57页 |
第五章 人工 ECO 实现的向后有用偏差优化 | 第57-73页 |
·时钟偏移量与缓冲器插入数量换算 | 第57-63页 |
·RC 延迟模型 | 第57-60页 |
·线性化简 | 第60-61页 |
·算法实现及实验分析 | 第61-63页 |
·减少缓冲器插入数量 | 第63-68页 |
·连接关系模型 | 第63-64页 |
·简化方法 | 第64-66页 |
·控制单元区域密度 | 第66-68页 |
·脚本实现和数据分析 | 第68-72页 |
·数据结构 | 第68页 |
·生成后的 ECO 脚本 | 第68-69页 |
·优化前时序结果 | 第69-70页 |
·化后的时序结果 | 第70-71页 |
·数据结果分析 | 第71-72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72-73页 |
第六章 结束语 | 第73-75页 |
·课题工作总结 | 第73页 |
·未来工作展望 | 第73-75页 |
致谢 | 第75-7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6-78页 |
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| 第7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