LBS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研究
| 中文摘要 | 第1-6页 |
| Abstract | 第6-10页 |
| 第一章 导论 | 第10-16页 |
| ·研究背景 | 第10-11页 |
| ·研究动机 | 第11-12页 |
| ·现实依据 | 第11-12页 |
| ·理论依据 | 第12页 |
| ·文献综述 | 第12-14页 |
| ·研究方法 | 第14页 |
| ·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| 第14-16页 |
| 第二章 LBS人际交往概述 | 第16-25页 |
| ·媒介即人的延伸 | 第16-18页 |
| ·LBS 人际交往的含义 | 第18页 |
| ·人际交往是使用 L B S 社交技术的主要目的 | 第18-20页 |
| ·LBS 人际交往的交往方式特点 | 第20-25页 |
| ·拟现场性 | 第20-21页 |
| ·戏剧化 | 第21-22页 |
| ·内容与情境的结合 | 第22-23页 |
| ·人际关系链的自然过渡 | 第23-24页 |
| ·交往单向性与双向性的整合 | 第24-25页 |
| 第三章 LBS人际交往中的自我表露与社会文化影响 | 第25-35页 |
| ·人际交往过程始于自我表露 | 第25-27页 |
| ·LB S 人际交往的自我表露的特点 | 第27-29页 |
| ·以陌生人为对象 | 第27页 |
| ·信息量呈现“井喷” | 第27-28页 |
| ·信息真实度相对较高 | 第28-29页 |
| ·多种呈现方式 | 第29页 |
| ·LBS 人际交往的自我呈现与人际印象管理 | 第29-30页 |
| ·注重首因效应 | 第29-30页 |
| ·结合交往情境 | 第30页 |
| ·传统文化下的国民陌生人际交往心理性格 | 第30-33页 |
| ·保守与封闭 | 第31-32页 |
| ·内向性 | 第32页 |
| ·传统道德意识的束缚 | 第32-33页 |
| ·君子之交淡如水 | 第33页 |
| ·LBS 人际交往是对传统与现实的突破与合理选择 | 第33-35页 |
| 第四章 LBS人际交往构建的新型人际关系 | 第35-46页 |
| ·LB S 人际关系的含义 | 第35-36页 |
| ·LBS 人际关系与现实人际关系的联系与区别 | 第36-37页 |
| ·LBS 人际关系与现实人际关系的联系 | 第36-37页 |
| ·LBS 人际关系与现实人际关系的区别 | 第37页 |
| ·LBS 人际交往的优势与劣势 | 第37-40页 |
| ·LBS 人际交往的优势 | 第37-39页 |
| ·LBS 人际交往的劣势 | 第39-40页 |
| ·LBS 人际关系的特点 | 第40-46页 |
| ·人际关系的构成结构要素 | 第40-43页 |
| ·LBS 人际关系的特点 | 第43-46页 |
| 第五章 LBS人际交往中的负面效应与反思 | 第46-51页 |
| ·LBS 人际交往中的负面效应 | 第46-48页 |
| ·异化现象 | 第46-47页 |
| ·现实人际感情的疏远 | 第47页 |
| ·信任危机 | 第47-48页 |
| ·失范与犯罪 | 第48页 |
| ·反思与出路 | 第48-51页 |
| ·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 | 第48-49页 |
| ·完善现实社会的规范 | 第49-50页 |
| ·树立主体性意识 | 第50-51页 |
| 致谢 | 第51-52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52-55页 |
|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| 第5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