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7页 |
ABSTRACT | 第7-11页 |
绪论 | 第11-15页 |
一、 选题背景 | 第11-12页 |
二、 研究意义 | 第12-13页 |
(一) 理论意义及创新 | 第12页 |
(二) 现实意义 | 第12-13页 |
三、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| 第13页 |
四、 研究框架 | 第13-15页 |
第一章 相关理论综述 | 第15-21页 |
一、 村镇银行理论综述 | 第15-16页 |
二、 团体贷款理论综述 | 第16-17页 |
三、 横向监督理论综述 | 第17-19页 |
四、 村镇银行与社会网络资本理论综述 | 第19-21页 |
第二章 团体贷款的激励机制 | 第21-30页 |
一、 团体贷款的起源 | 第21-22页 |
二、 横向监督对团体贷款还款的激励 | 第22-24页 |
(一) 横向监督与道德风险 | 第22-23页 |
(二) 横向监督和逆向选择 | 第23-24页 |
三、 社会网络资本对团体贷款的还款激励 | 第24-26页 |
四、 团体贷款的前提条件和局限性 | 第26-30页 |
(一) 横向监督成本不可忽视 | 第26-28页 |
(二) 团体贷款的应用局限性 | 第28-30页 |
第三章 团体贷款与中国农村信贷市场 | 第30-36页 |
一、 我国农村信贷市场环境分析 | 第30-33页 |
(一) 农村信贷市场的广阔前景—贷款模式创新的机遇 | 第30-31页 |
(二) 农村信贷市场的“信息不对等”难题—团体贷款的必要性 | 第31页 |
(三) 我国乡村的“熟人社会”特色—团体贷款应用的有利条件 | 第31-33页 |
二、 团体贷款在中国农村信贷地区的应用形式—农户联保 | 第33-36页 |
(一) 农户联保简介 | 第33页 |
(二) 农户联保的效果和偏差 | 第33-36页 |
第四章 团体贷款与中国村镇银行 | 第36-41页 |
一、 村镇银行的定位和问题 | 第36-37页 |
(一) 村镇银行的定位 | 第36页 |
(二) 村镇银行的问题 | 第36-37页 |
二、 团体贷款对于我国村镇银行问题解决的可能性 | 第37-39页 |
三、 村镇银行普遍应用团体贷款的建议 | 第39-41页 |
结论 | 第41-4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3-45页 |
致谢 | 第4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