玉米抗倒伏有关性状遗传的初步研究
致谢 | 第1-9页 |
摘要 | 第9-11页 |
1 文献综述 | 第11-25页 |
·倒伏类型的划分 | 第11页 |
·倒伏对玉米的危害 | 第11-12页 |
·倒伏减少玉米产量、降低玉米品质 | 第11-12页 |
·倒伏影响玉米的生理活动 | 第12页 |
·倒伏容易引发玉米病害 | 第12页 |
·倒伏使田间管理复杂化 | 第12页 |
·倒伏阻碍机械化收获 | 第12页 |
·影响倒伏的因素 | 第12-17页 |
·品种 | 第12-15页 |
·植株形态 | 第12-13页 |
·茎秆理化结构 | 第13-14页 |
·茎秆的物理结构 | 第13页 |
·茎秆的化学成分 | 第13-14页 |
·茎秆的质量性状 | 第14页 |
·植株根系 | 第14-15页 |
·自然条件 | 第15页 |
·田间管理 | 第15-17页 |
·肥料施用 | 第15-16页 |
·种植密度 | 第16页 |
·病虫害 | 第16页 |
·其它因素 | 第16-17页 |
·抗倒伏研究方法 | 第17-19页 |
·利用自然条件,调查倒伏率 | 第17页 |
·人工创造条件诱发倒伏,调查田间倒伏株率 | 第17页 |
·风洞试验 | 第17页 |
·作物抗倒性的力学测定 | 第17-19页 |
·茎秆垂直压碎强度和茎秆硬皮穿孔强度 | 第17页 |
·茎秆抗拉弯强度测定 | 第17-18页 |
·茎秆横向折断强度测定 | 第18页 |
·茎秆弹性测定 | 第18页 |
·根拔力测定 | 第18页 |
·根强度的测定 | 第18页 |
·茎秆和根强度测定的时期及部位 | 第18-19页 |
·植株抗倒性的形态指标测定 | 第19页 |
·作物抗倒性的解剖学研究方法 | 第19页 |
·作物抗倒性的化学研究方法 | 第19页 |
·玉米抗倒伏性状的遗传与改良 | 第19-21页 |
·玉米茎秆抗倒伏性状的遗传 | 第19-20页 |
·玉米根系抗倒伏性状的遗传 | 第20页 |
·玉米抗倒伏性状与轮回选择 | 第20-21页 |
·抗倒伏性状与产量性状的关系 | 第21页 |
·抗倒伏分子生物学研究 | 第21-23页 |
·玉米抗倒伏育种 | 第23-25页 |
·玉米抗倒伏育种材料 | 第23-25页 |
·杂交组合组配 | 第25页 |
2 引言 | 第25-26页 |
3 材料与方法 | 第26-27页 |
·试验材料 | 第26页 |
·试验设计 | 第26-27页 |
·性状调查与数据处理 | 第27页 |
4 结果与分析 | 第27-51页 |
·不同生育时期株高和茎秆强度的表现 | 第27-33页 |
·亲本株高和茎秆强度的表现 | 第27-30页 |
·杂交组合株高和茎秆强度的表现 | 第30-32页 |
·不同生育时期株高、茎秆强度与倒伏的相关分析 | 第32-33页 |
·不同生育时期株高与倒伏的相关分析 | 第32-33页 |
·不同生育时期茎秆强度与倒伏的相关分析 | 第33页 |
·与倒伏有关的玉米植株性状分析 | 第33-44页 |
·玉米植株性状配合力方差分析 | 第33-34页 |
·与抗倒伏有关的植株性状配合力效应分析 | 第34-40页 |
·一般配合力效应分析 | 第34-36页 |
·特殊配合力效应分析 | 第36-40页 |
·与抗倒伏有关的植株性状间的相关分析 | 第40-41页 |
·植株性状间的通径分析 | 第41-42页 |
·植株性状间的主成分分析 | 第42页 |
·植株性状的遗传力分析 | 第42-43页 |
·玉米植株性状杂种优势分析 | 第43-44页 |
·玉米植株性状杂种优势 | 第43-44页 |
·亲本与杂种F1 植株性状优势率的相关和回归分析 | 第44页 |
·玉米茎秆化学成分分析 | 第44-49页 |
·玉米茎秆化学成分配合力方差分析 | 第44-45页 |
·玉米茎秆化学成分配合力效应分析 | 第45-48页 |
·玉米茎秆化学成分一般配合力效应分析 | 第45-46页 |
·玉米茎秆化学成分特殊配合力效应分析 | 第46-48页 |
·玉米茎秆化学成分与倒伏率的关系 | 第48-49页 |
·玉米茎秆化学成分的遗传力分析 | 第49页 |
·抗倒伏性状与产量、品质性状的相关分析 | 第49-51页 |
·植株性状与产量性状的相关分析 | 第49页 |
·倒伏率与穗部性状的关系 | 第49-51页 |
·倒伏率与玉米籽粒品质性状的相关分析 | 第51页 |
5 结论与讨论 | 第51-54页 |
·植株性状与倒伏率的关系 | 第51页 |
·玉米茎秆质量相关性状与倒伏率的关系 | 第51-52页 |
·抗倒伏性状与玉米产量的关系 | 第52页 |
·倒伏对品质的影响 | 第52页 |
·玉米抗倒伏性的遗传改良 | 第52-53页 |
·进一步工作 | 第53-5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4-61页 |
Abstract | 第61-6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