致谢 | 第1-8页 |
摘要 | 第8-10页 |
第一章 文献综述 | 第10-25页 |
·我国大豆概况 | 第10页 |
·遗传学数量性状遗传模型研究进展 | 第10-12页 |
·QTL 定位的主要方法 | 第12页 |
·分子标记的发展 | 第12-13页 |
·基于DNA-DNA 杂交的分子标记 | 第13页 |
·基于PCR 技术的分子标记 | 第13页 |
·基于限制性酶切和PCR 的分子标记 | 第13页 |
·基于单个核苷酸多态性的分子标记技术 | 第13页 |
·遗传图谱的构建 | 第13-17页 |
·作图群体 | 第14-15页 |
·分子遗传图谱构建的理论基础 | 第15页 |
·分子图谱的完善和整合 | 第15-16页 |
·大豆遗传图谱的研究 | 第16-17页 |
·大豆品质性状和农艺性状的定位研究 | 第17-22页 |
·大豆品质性状QTL 定位研究 | 第17-21页 |
·大豆农艺性状的QTL 定位研究概况 | 第21-22页 |
·大豆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的相关性 | 第22-23页 |
·大豆农艺性状与蛋白质含量的相关 | 第22-23页 |
·大豆农艺性状与脂肪含量的相关 | 第23页 |
·大豆农艺性状与其异黄酮含量的相关 | 第23页 |
·大豆QTL 与分子标记辅助育种 | 第23-25页 |
第二章 引言 | 第25-26页 |
第三章 材料与方法 | 第26-30页 |
·亲本选择 | 第26页 |
·分离群体的构建 | 第26页 |
·性状测定方法 | 第26页 |
·数据分析方法 | 第26页 |
·数量性状主基因+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析 | 第26-28页 |
·模型分析软件 | 第27页 |
·模型选择依据与检验方法 | 第27页 |
·AIC 准则 | 第27页 |
·适合性检测 | 第27页 |
·混合遗传模型类型及遗传参数 | 第27-28页 |
·QTL 定位分析方法 | 第28-30页 |
第四章 结果与分析 | 第30-49页 |
·亲本及RIL 群体各性状的变异 | 第30-32页 |
·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| 第32-36页 |
·2009 年各性状相关性分析结果 | 第32页 |
·2010 年各性状相关性分析结果 | 第32-36页 |
·大豆各性状的遗传模型构建 | 第36-40页 |
·农艺性状的遗传分析结果 | 第40-41页 |
·百粒重 | 第40页 |
·底荚高度 | 第40页 |
·株高 | 第40-41页 |
·主茎节数 | 第41页 |
·有效分枝数 | 第41页 |
·荚粒数 | 第41页 |
·产量 | 第41页 |
·蛋白质、脂肪含量性状的遗传分析结果 | 第41-42页 |
·蛋白质含量 | 第41-42页 |
·脂肪含量 | 第42页 |
·大豆各性状QTL 定位 | 第42-49页 |
·基于2009 年RIL 群体各性状表型数据的QTL 定位 | 第42-44页 |
·基于2010 年RIL 群体各性状表型数据的QTL 定位 | 第44-49页 |
第五章 讨论和结论 | 第49-55页 |
·利用RIL 群体进行遗传模型分析的优点和意义 | 第49页 |
·QTL 的检测效率 | 第49-50页 |
·遗传模型与 QTL 的关系 | 第50页 |
·数量性状的表型与 QTL 位点之间的关系 | 第50-51页 |
·QTL 的分布规律和可靠性 | 第51-52页 |
·定位 QTL 的利用和研究设想 | 第52-53页 |
·结论 | 第53-5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5-64页 |
英文摘要 | 第64-6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