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新县方言语音调查研究
| 摘要 | 第1-5页 |
| ABSTRACT | 第5-10页 |
| 第一章 绪论 | 第10-20页 |
| 第一节 安新县地理位置和历史沿革 | 第10-12页 |
| 第二节 安新县方言研究现状 | 第12-13页 |
| 第三节 安新县方言内部差异 | 第13-16页 |
| 一、地区性差异 | 第13-15页 |
| 二、老中青差异 | 第15-16页 |
| 第四节 安新县方言调查经过 | 第16-18页 |
| 第五节 本文音标符号 | 第18-20页 |
| 一、辅音符号 | 第18页 |
| 二、元音符号 | 第18页 |
| 三、声调符号 | 第18-20页 |
| 第二章 安新县方言语音系统及其特点 | 第20-33页 |
| 第一节 安新县方言语音系统 | 第20-27页 |
| 一、声母系统 | 第20页 |
| 二、韵母系统 | 第20-23页 |
| 三、声调 | 第23-27页 |
| 第二节 安新方言语音特点 | 第27-33页 |
| 一、古今音变方面的特点 | 第27-29页 |
| 二、儿化特点 | 第29-30页 |
| 三、文白异读 | 第30页 |
| 四、特殊字音 | 第30-31页 |
| 五、声韵调配合关系 | 第31-33页 |
| 第三章 同音字表 | 第33-56页 |
| 第四章 安新县方言古今音对照 | 第56-65页 |
| 第一节 声母比较 | 第56-59页 |
| 一、古帮系声母 | 第56页 |
| 二、古端系声母 | 第56-57页 |
| 三、古知系声母 | 第57-58页 |
| 四、古见系声母 | 第58-59页 |
| 第二节 韵母比较 | 第59-65页 |
| 一、果摄 | 第59页 |
| 二、假摄 | 第59页 |
| 三、遇摄 | 第59-60页 |
| 四、蟹摄 | 第60页 |
| 五、止摄 | 第60页 |
| 六、效摄 | 第60-61页 |
| 七、流摄 | 第61页 |
| 八、咸摄 | 第61页 |
| 九、深摄 | 第61页 |
| 十、山摄 | 第61-62页 |
| 十一、臻摄 | 第62页 |
| 十二、宕摄 | 第62页 |
| 十三、江摄 | 第62页 |
| 十四、曾摄 | 第62页 |
| 十五、梗摄 | 第62-63页 |
| 十六、通摄 | 第63页 |
| 十七、咸摄 | 第63页 |
| 十八、深摄 | 第63页 |
| 十九、山摄 | 第63-64页 |
| 二十、臻摄 | 第64页 |
| 二十一、宕摄 | 第64页 |
| 二十二、江摄 | 第64页 |
| 二十三、曾摄 | 第64-65页 |
| 第五章 安新县方言词汇表 | 第65-114页 |
| 一、亲属称谓 | 第65-68页 |
| 二、天文 | 第68页 |
| 三、地理 | 第68-70页 |
| 四、时间、时令 | 第70-72页 |
| 五、农事 | 第72-74页 |
| 六、植物 | 第74-77页 |
| 七、动物 | 第77-79页 |
| 八、房屋、器具 | 第79-83页 |
| 九、人品 | 第83-84页 |
| 十、身体 | 第84-87页 |
| 十一、伤病医疗 | 第87-89页 |
| 十二、服装 | 第89-92页 |
| 十三、饮食 | 第92-94页 |
| 十四、红白大事 | 第94-97页 |
| 十五、迷信 | 第97-98页 |
| 十六、诉讼 | 第98页 |
| 十七、日常生活 | 第98-99页 |
| 十八、待人接物 | 第99-101页 |
| 十九、商业 | 第101-102页 |
| 二十、文化教育 | 第102-103页 |
| 二十一、游戏 | 第103-104页 |
| 二十二、动作 | 第104-106页 |
| 二十三、位置 | 第106页 |
| 二十四、代词 | 第106-107页 |
| 二十五、形容词 | 第107-108页 |
| 二十六、副词 | 第108页 |
| 二十七、数词、量词 | 第108-109页 |
| 二十八、其他 | 第109-110页 |
| 二十九、一般名词 | 第110页 |
| 三十、歇后语 | 第110-113页 |
| 三十一、谜语 | 第113-114页 |
| 结语 | 第114-115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115-116页 |
| 附录一 书目 | 第116-118页 |
| 附录二 发音合作人 | 第118-120页 |
| 后记 | 第120-121页 |
|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| 第12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