学校变革中的冲突与观念生成--一项教育人类学田野考察
| 摘要 | 第1-8页 |
| ABSTRACT | 第8-11页 |
| 目录 | 第11-14页 |
| 第一章 绪论 | 第14-44页 |
| 一、研究背景 | 第14-18页 |
| 二、研究问题 | 第18页 |
| 三、研究综述 | 第18-30页 |
| (一) 国内相关研究 | 第18-25页 |
| (二) 国外相关研究 | 第25-30页 |
| 四、研究设计 | 第30-42页 |
| (一) 研究目的与内容 | 第30页 |
| (二) 研究方法与过程 | 第30-42页 |
| 1. 研究方法选择 | 第30-32页 |
| 2. 研究对象选取 | 第32-35页 |
| 3. 资料获取方法 | 第35-37页 |
| 4. 资料三角验证 | 第37-38页 |
| 5. 研究进入与过程 | 第38-42页 |
| 五、研究思路与论文架构 | 第42-44页 |
| 第二章 区域中的学校 | 第44-77页 |
| 一、P区:工人运动发祥地 | 第44-54页 |
| (一) 地理气候与人口 | 第44-49页 |
| (二) 历史:工人运动发祥地 | 第49-54页 |
| 二、“向阳小学”:大跃进时代的产儿 | 第54-60页 |
| 三、学校的一天 | 第60-77页 |
| 第三章 变革历程叙述 | 第77-109页 |
| 一、缘起与萌芽 | 第77-84页 |
| (一) “ZZ学区调查” | 第77-81页 |
| (二) “基础教育与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研究” | 第81-84页 |
| 二、徘徊与接续 | 第84-91页 |
| (一) “市场风潮下的哭泣” | 第85-88页 |
| (二) “再续前缘” | 第88-91页 |
| 三、尝试与探索 | 第91-97页 |
| (一) “关起门来做实验” | 第92-94页 |
| (二) “硬性规定”与“心灵对话” | 第94-96页 |
| (三) “十佳青年校长(园长)评选” | 第96-97页 |
| 四、推进与飞跃 | 第97-109页 |
| (一) 管理变革 | 第98-101页 |
| (二) 课堂变革 | 第101-103页 |
| (三) 学生工作 | 第103-106页 |
| (四) “新优质学校” | 第106-109页 |
| 第四章 变革中的冲突 | 第109-145页 |
| 一、冲突:教师与校长的声音 | 第110-119页 |
| (一) “两头不着边” | 第110-111页 |
| (二) “理念很好,但是怎么做呢?” | 第111-113页 |
| (三) “时间和评价是个问题” | 第113-115页 |
| (四) “我整个人是分裂的” | 第115-119页 |
| 二、声音的背后:冲突的类型与根源 | 第119-133页 |
| (一) 冲突的类型 | 第119-126页 |
| 1. “理念-认知”冲突 | 第120-123页 |
| 2. “实践-转化”冲突 | 第123-124页 |
| 3. “旧我-新我”冲突 | 第124-126页 |
| (二) 冲突的根源 | 第126-133页 |
| 1. 社会场域的差异 | 第126-130页 |
| 2. 不确定性的阴霾 | 第130-133页 |
| 三、冲突应对的主体行动逻辑 | 第133-140页 |
| (一) 阻抗 | 第134-136页 |
| (二) 整合 | 第136-137页 |
| (三) 调适 | 第137-140页 |
| 四、冲突何以转向? | 第140-145页 |
| 第五章 观念的生成 | 第145-178页 |
| 一、Z老师:在碰撞中前行 | 第145-155页 |
| (一) “我是一名‘好’教师” | 第147-148页 |
| (二) “初期的冲突” | 第148-149页 |
| (三) “当头棒喝” | 第149-151页 |
| (四) “又一次敲打” | 第151-154页 |
| (五) “什么让我成长” | 第154-155页 |
| 二、S老师:在体悟中渐变 | 第155-162页 |
| (一) “你来,我就按你的思路上” | 第156-158页 |
| (二) “改变,从触动自己开始” | 第158-159页 |
| (三) “前面环节上你的,后面环节上我的” | 第159-160页 |
| (四) “最后环节的改变,从被动到主动” | 第160-162页 |
| 三、观念生成的构件与过程 | 第162-176页 |
| (一) 观念生成的关键构件 | 第162-168页 |
| 1. 碰撞 | 第163-164页 |
| 2. 触动 | 第164-167页 |
| 3. 领悟 | 第167-168页 |
| (二) 观念生成的简化过程 | 第168-173页 |
| 1. 理念的初次同化 | 第171页 |
| 2. 理念向实践转化 | 第171页 |
| 3. 与专家互动反馈 | 第171-172页 |
| 4. 体验反思与比较 | 第172页 |
| 5. 形成理念新图式 | 第172-173页 |
| 6. 新情境的再实践 | 第173页 |
| (三) 观念生成的两大机制 | 第173-176页 |
| 1. 交互作用机制 | 第174页 |
| 2. 试错更新机制 | 第174-176页 |
| 四、观念生成的渐进累积性 | 第176-178页 |
|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反思 | 第178-199页 |
| 一、研究结论 | 第178-180页 |
| 二、研究反思 | 第180-199页 |
| (一) 研究表达问题 | 第180-184页 |
| (二) 研究角色问题 | 第184-188页 |
| (三) 研究伦理问题 | 第188-191页 |
| (四) 研究立场问题 | 第191-199页 |
| 附录 | 第199-203页 |
| 一、访谈框架 | 第199-200页 |
| 二、一位教师的一天 | 第200-202页 |
| 三、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| 第202-203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203-220页 |
| 一、方志年鉴 | 第203页 |
| 二、中文译著 | 第203-206页 |
| 三、中文著作 | 第206-208页 |
| 四、中文论文 | 第208-213页 |
| 五、外文著作 | 第213-215页 |
| 六、外文论文 | 第215-218页 |
| 七、其它资料 | 第218-220页 |
| 后记 | 第220-22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