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1-7页 |
Abstract | 第7-13页 |
第1章 引言 | 第13-37页 |
·研究背景 | 第13-17页 |
·设计学学科建设的基础 | 第14-15页 |
·中国设计理论研究体系完善的需求 | 第15-16页 |
·中国传统手工造物经验传承的需要 | 第16-17页 |
·研究内容 | 第17-23页 |
·历史选材与分期 | 第19-20页 |
·“工业设计”与近代工业的关系 | 第20-22页 |
·“中学为体,西学为用”的思想基础 | 第22-23页 |
·研究目的和意义 | 第23-26页 |
·以武汉近代工业发展史为本提出对“工业设计”的全新解释 | 第23-24页 |
·区别于一般设计史的研究架构 | 第24-26页 |
·研究方法与论述框架 | 第26-34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26-31页 |
·论述框架 | 第31-34页 |
·研究的重点与拟突破的难点 | 第34-37页 |
·对“设计史”的不同诠释 | 第34-35页 |
·从武汉近代工业发展的历史特殊性中探寻近代工业设计的内涵 | 第35-36页 |
·历史事实与设计实践的关联 | 第36-37页 |
第2章 中国近代历史大背景下武汉工业的起步 | 第37-72页 |
·社会巨变 | 第38-52页 |
·城市的多样性与城市经济的变局 | 第38-45页 |
·社会结构与功能的演变 | 第45-49页 |
·生活方式转变与工业近代化之间的关联 | 第49-52页 |
·洋务运动与近代工业的起源 | 第52-59页 |
·进化:“中学为体,西学为用” | 第53-56页 |
·更新与困境 | 第56-59页 |
·工业体系的形成 | 第59-70页 |
·以技术更新为度量 | 第60-64页 |
·官办工厂带动民族资本主义工厂的兴建 | 第64-67页 |
·多元化:工业体系的形成 | 第67-70页 |
·小结 | 第70-72页 |
第3章 武汉近代工业发展特点探析 | 第72-101页 |
·从起步到转向——在新旧交替中经历裂变 | 第73-88页 |
·武汉近代工业的起步回顾 | 第73-75页 |
·传统手工业兴衰的历史必然性 | 第75-81页 |
·近代工业发展历程中文化语境的作用 | 第81-86页 |
·在矛盾中寻求统一 | 第86-88页 |
·阶段性特征 | 第88-95页 |
·民初全面发展期(1911-1926) | 第88-90页 |
·黄金十年的曲折运行(1927-1937) | 第90-93页 |
·衰落与恢复(1937-1949) | 第93-95页 |
·对武汉近代工业发展状态的思考 | 第95-100页 |
·“中体西用”的前因后果 | 第95-97页 |
·教育观转变的积极作用 | 第97-99页 |
·曲折发展中的自我重构 | 第99-100页 |
·小结 | 第100-101页 |
第4章 武汉近代工业中设计现象的分析 | 第101-153页 |
·案例选择的缘由 | 第101-103页 |
·“汉阳造”中的设计之思 | 第103-117页 |
·“汉阳造”概说 | 第103-104页 |
·“汉阳造”与毛瑟在结构与功能上的异同 | 第104-109页 |
·模仿中设计意识的体现 | 第109-117页 |
·武汉近代船舶工业中的设计透视 | 第117-129页 |
·武汉近代民族航运业发展概况 | 第117-119页 |
·晚清西洋航海科技传入对武汉船舶工业的影响 | 第119-122页 |
·武汉近代船舶分类及船型设计特点 | 第122-129页 |
·由武汉近代纺织工业探析近代设计结构的系统性 | 第129-140页 |
·武汉近代纺织工业结构的层次性 | 第129-133页 |
·近代工业设计系统观的建立 | 第133-138页 |
·案例分析:湖北布纱丝麻四局 | 第138-140页 |
·设计在武汉近代烟标文化中的折射 | 第140-152页 |
·武汉近代卷烟工业发展及烟标概况 | 第140-141页 |
·从烟标中探寻设计信息的传达 | 第141-149页 |
·烟标文化中的设计之维 | 第149-152页 |
·小结 | 第152-153页 |
第5章 武汉近代工业设计之“中体西用”历程探索 | 第153-196页 |
·从“中体西用”的内涵看武汉近代工业设计的界定 | 第153-166页 |
·“中体西用”对于武汉近代工业转型所产生的历史作用 | 第154-157页 |
·武汉近代工业设计“中体西用”的阶段性特征 | 第157-160页 |
·基于“中体西用”的武汉近代工业设计结构 | 第160-166页 |
·“中体西用”对于武汉近代工业设计的可验证性 | 第166-173页 |
·技术更新的道路 | 第166-169页 |
·近代生产力提高的需要 | 第169-171页 |
·历史延续的诉求 | 第171-173页 |
·武汉近代工业设计的文化释义 | 第173-180页 |
·属性 | 第174-176页 |
·核心价值 | 第176-178页 |
·城市形象的塑造 | 第178-180页 |
·武汉近代工业设计“中体西用”的演化规律 | 第180-190页 |
·中国古代造物经验的传承 | 第181-186页 |
·近代工业结构演化的哲学启示 | 第186-188页 |
·近代工业生产过程中设计信息的传递 | 第188-190页 |
·对武汉近代工业发展状态及设计现象的整体思考 | 第190-194页 |
·时空复杂性 | 第191-192页 |
·在“中体”与“西学”之间 | 第192页 |
·设计的商业化倾向 | 第192-194页 |
·小结 | 第194-196页 |
第6章 结论 | 第196-214页 |
·“中体西用”与设计的关系辨析 | 第197-201页 |
·从“中学为体”探究工业设计近代化意义 | 第198-199页 |
·从“西学为用”体味工业设计本土化特质 | 第199-201页 |
·从历史经验到理论概念 | 第201-208页 |
·武汉近代工业设计历史的启示 | 第201-203页 |
·再论近代工业与工业设计的关系 | 第203-205页 |
·武汉近代工业设计从混沌到有序的哲学启示 | 第205-207页 |
·工业设计的“近代化”概念 | 第207-208页 |
·研究中的问题及展望 | 第208-214页 |
·“工业设计”概念在近代历史语境下的确定 | 第209-211页 |
·在当前环境下考察武汉近代工业设计历史的现实意义 | 第211-214页 |
致谢 | 第214-21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215-223页 |
附录1:图表索引及来源 | 第223-227页 |
附录2: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| 第22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