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致谢 | 第1-6页 |
| 中文摘要 | 第6-7页 |
| ABSTRACT | 第7-10页 |
| 1 引言 | 第10-16页 |
| ·课题的背景、内容和意义 | 第10-11页 |
| ·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| 第11-12页 |
| ·论文主要工作和章节安排 | 第12-16页 |
| 2 AACH/AACH-Q信道译码算法的研究 | 第16-40页 |
| ·TETRA的差错控制方案 | 第16-18页 |
| ·业务信道 | 第16页 |
| ·控制信道 | 第16-18页 |
| ·TETRA差错控制结构 | 第18-21页 |
| ·第一代TETRA数据业务与控制信道编码方案 | 第18-20页 |
| ·TETRA语音业务信道编码方案 | 第20-21页 |
| ·第二代TETRA控制信道编码方案 | 第21页 |
| ·(30,14)截短RM码及(16,5)RM码译码算法的研究 | 第21-38页 |
| ·CCH/CCH-Q信道编译码方案 | 第22-25页 |
| ·RM译码算法 | 第25-30页 |
| ·一种改进的Massey译码算法 | 第30-31页 |
| ·正交校验矩阵的搜索 | 第31-33页 |
| ·(30,14)截短RM码译码性能的仿真与分析 | 第33-35页 |
| ·(16,5)RM码译码性能的仿真与分析 | 第35-37页 |
| ·AACH/AACH-Q中交织器的仿真与分析 | 第37-38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38-40页 |
| 3 TETRA信道映射 | 第40-52页 |
| ·物理资源 | 第40-45页 |
| ·帧结构 | 第41-42页 |
| ·突发类型 | 第42-45页 |
| ·TETRA信道复用和突发建立 | 第45-48页 |
| ·TETRA信道控制模式 | 第45页 |
| ·信道复用 | 第45-46页 |
| ·逻辑信道到物理信道的映射 | 第46-47页 |
| ·突发建立 | 第47-48页 |
| ·突发到逻辑信道的映射方案 | 第48-50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50-52页 |
| 4 TETRA功率控制方案研究 | 第52-66页 |
| ·功率控制方法 | 第52-55页 |
| ·开环功率控制和闭环功率控制 | 第52-54页 |
| ·上行功率控制和下行功率控制 | 第54-55页 |
| ·TETRA和GSM-R系统功率控制方式比较 | 第55-58页 |
| ·GSM-R功率控制 | 第55-56页 |
| ·TETRA功率控制 | 第56-58页 |
| ·TETRA和GSM-R功率控制比较 | 第58页 |
| ·TETRA功率控制算法处理流程 | 第58-64页 |
| ·功率控制参数 | 第58-62页 |
| ·TETRA功率控制算法处理流程 | 第62-64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64-66页 |
| 5 TETRA信道差错控制的实现与测试 | 第66-84页 |
| ·系统设计方案 | 第66-67页 |
| ·TETRA译码模块的软件实现 | 第67-73页 |
| ·TETRA译码模块的实现与测试 | 第73-82页 |
| ·FSQ和SMU200A平台下的实现与测试 | 第73-78页 |
| ·USRP2+UHD平台下的实现与测试 | 第78-81页 |
| ·测试过程中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| 第81-82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82-84页 |
| 6 结论 | 第84-86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86-88页 |
| 作者简历 | 第88-92页 |
| 学位论文数据集 | 第9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