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哲学、宗教论文--伦理学(道德哲学)论文--伦理学理论与方法论论文--伦理学与其他科学的关系论文

网络交易的伦理分析

摘要第1-6页
ABSTRACT第6-11页
序论第11-19页
 一、选题背景第11-12页
 二、选题意义第12-13页
  (一)理论意义第12页
  (二)现实意义第12-13页
 三、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第13-17页
  (一)国内研究现状第13-15页
  (二)国外研究现状第15-16页
  (三)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第16-17页
 四、本文研究方法第17-18页
  (一)唯物辩证法第17页
  (二)文献研究法第17页
  (三)跨学科研究法第17-18页
  (四)实证分析法第18页
 五、本文的创新之处第18-19页
第一章 网络交易及其所涉及的伦理关系主体第19-24页
 第一节 网络交易概述第19-22页
  一、交易与网络交易第19页
  二、网络交易的发展现状第19-21页
  三、网络交易的特点第21-22页
 第二节 网络交易中的伦理关系主体第22-24页
  一、网络交易参与者第22页
  二、网络交易服务提供者第22-24页
第二章 网络交易中的伦理道德要求第24-32页
 第一节 销售方的伦理诉求第24-26页
  一、公平地参与竞争第24-25页
  二、利己利他、义利双赢第25页
  三、保护环境、绿色营销第25-26页
 第二节 购买方的道德责任第26-28页
  一、权责对等、尊重他人第27页
  二、自我约束、消费适度第27-28页
  三、保护环境、绿色消费第28页
 第三节 物流方的道德义务第28-29页
  一、对销售方负责、服务热情第28-29页
  二、对购买方负责、声誉至上第29页
  三、保护环境、绿色物流第29页
 第四节 平台提供方的伦理要求第29-32页
  一、保证信息流畅通的便利性第30页
  二、保证网站信息发布的合法准确性第30页
  三、保证资金流的安全性第30页
  四、在线争议解决的及时客观性第30-31页
  五、保护用户信息的隐私权第31-32页
第三章 网络交易中存在的伦理问题第32-41页
 第一节 销售方的规则缺位现象第32-35页
  一、销售中的违法行为第32-33页
  二、销售中的诚信缺失状况第33-35页
  三、售后服务的虚假承诺情形第35页
 第二节 购买方的自我放纵现象第35-37页
  一、交易中的违法行为第35-36页
  二、交易的道德缺失乱象第36-37页
  三、非理性消费现象第37页
 第三节 物流方的规则缺失现象第37-39页
  一、物流环节的违法行为第37-38页
  二、物流人员的诚信缺失状况第38页
  三、物流人员的责任心缺失乱象第38-39页
 第四节 平台提供方的规则混乱现象第39-41页
  一、与销售者一起进行虚假广告宣传第39页
  二、侵犯客户隐私权与购买自主权第39-40页
  三、污染网络交易生态环境第40-41页
第四章 网络交易伦理问题产生的因素分析第41-47页
 第一节 法制建设因素第41-43页
  一、网络交易制度的不完善第41-42页
  二、相关法律规范的盲点第42-43页
  三、网络交易执法的难度第43页
 第二节 道德约束因素第43-45页
  一、网络交易中的道德规范不健全第43-44页
  二、网络交易各问题方的道德观念意识不强第44页
  三、网络交易各问题方的道德自律能力弱第44-45页
 第三节 认识误区与社会因素第45页
  一、对“理性经济人”理解的片面性第45页
  二、社会环境的各种负面影响第45页
 第四节 技术因素第45-47页
  一、相关技术支持的不完善第45-46页
  二、网络交易的技术控制难点第46-47页
第五章 网络交易伦理问题的解决路径第47-53页
 第一节 通过法制建设保证网络交易的公平有序第47-48页
  一、加强网络交易法制建设的重要性第47页
  二、网络交易法制建设的相关思路第47-48页
 第二节 通过道德建设提升网络交易主体的道德素养第48-51页
  一、加强网络交易道德教育第48-49页
  二、建立网络交易的道德调控机制第49-51页
 第三节 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网络交易主体的价值观第51-52页
  一、网络交易主体价值观塑造的重要意义第51页
  二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网络交易主体价值观的引领性第51页
  三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社会风尚的引领性第51-52页
 第四节 通过技术的完善为网络交易提供技术保证第52-53页
  一、技术平台的信息更新与技术维护第52页
  二、实现网络交易环节的技术监控第52-53页
结束语第53-54页
参考文献第54-56页
后记第56-57页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57页

论文共57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《共产党宣言》的人学思想研究
下一篇:南丹里湖白裤瑶生态博物馆:审美现代性视域中的审美文本