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9页 |
绪论 | 第9-16页 |
第一节 研究的缘起和意义 | 第9-11页 |
一、 研究的缘起 | 第9-10页 |
二、 研究的意义 | 第10-11页 |
第二节 研究现状综述 | 第11-15页 |
一、 关于民族生态博物馆的研究 | 第11-14页 |
二、 关于南丹里湖白裤瑶生态博物馆的研究 | 第14-15页 |
第三节 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 | 第15-16页 |
一、 理论基础 | 第15页 |
二、 研究方法 | 第15-16页 |
第一章 现代性与民族性的张力:南丹里湖白裤瑶生态博物馆 | 第16-32页 |
第一节 审美现代性:在现代性与民族性之间 | 第16-20页 |
一、 审美现代性:现代性的反思之维 | 第16-17页 |
二、 “白裤瑶化”现象:现代性与民族性的张力 | 第17-20页 |
第二节 南丹里湖白裤瑶生态博物馆:被展览的日常生活 | 第20-32页 |
一、 白裤瑶的日常生活:主流文化的他者 | 第20-25页 |
二、 白裤瑶的日常生活:现代文化的他者 | 第25-30页 |
三、 被展览的日常生活:“家园”情结与“怀乡”情结 | 第30-32页 |
第二章 南丹里湖白裤瑶生态博物馆:从“日常生活”到“审美文本” | 第32-46页 |
第一节 民族生态博物馆:白裤瑶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特殊境域 | 第32-35页 |
一、 入域与脱域 | 第32-33页 |
二、 祛魅与返魅 | 第33-35页 |
第二节 从“日常生活”到“审美文本” | 第35-46页 |
一、 物质文化展品:日常器具——艺术品 | 第36-41页 |
二、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演 | 第41-46页 |
第三章 博物馆内外:社会转型时期的白裤瑶 | 第46-54页 |
第一节 “认同”危机与“趋同”危机 | 第46-50页 |
一、 当原生态遭遇现代性 | 第46-49页 |
二、 “认同”危机与“趋同”危机 | 第49-50页 |
第二节 白裤瑶生态博物馆:审美多样性与文化多样性的载体 | 第50-54页 |
一、 文化寻根与文化殖民 | 第51-52页 |
二、 文化自觉与文化传承 | 第52-54页 |
结语 | 第54-5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5-58页 |
后记 | 第5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