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文学论文--中国文学论文--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--当代文学(1949年~)论文

中国网络文学研究的困境与突破--网络文学的土著理论与网络性

摘要第1-5页
ABSTRACT第5-9页
第一章 导论第9-29页
   ·提出问题第9-10页
   ·西方已有研究成果及其局限第10-14页
   ·国内已有研究成果及其局限第14-23页
   ·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第23-29页
     ·研究对象:主要概念及其定义第23-28页
       ·超文本和赛博文本第24-26页
       ·网络文学第26-28页
     ·研究方法第28-29页
第二章 网络文学研究的困境第29-57页
   ·传统文学与网络文学第29-31页
   ·抽象化、观念化了的研究倾向第31-32页
   ·网络文学的"自由"和"匿名"之局限性第32-34页
   ·后现代的假象第34-46页
     ·已有网络文学研究中的后现代第34-36页
     ·国内学者对后现代的批判及其局限第36-39页
     ·网络文学的"现代性",或"反—后现代性"第39-46页
       ·碎片化、零散化第41-42页
       ·去中心第42-44页
       ·宏大叙事第44-46页
   ·传统的阴影第46-57页
     ·传统文学的影响:网络文学的精神分析第46-48页
     ·网络文学研究的"失语症":善与恶的二相对立第48-50页
     ·法兰克福学派的后裔:大众文化批判论第50-54页
     ·商业化的二律背反第54-57页
第三章 两个突破口:"土著理论"和"网络性第57-89页
   ·土著理论(vernacular theory)和介入分析第57-71页
     ·土著理论与介入分析的概念第57-64页
     ·土著理论、介入分析概念对网络文学研究会做出的贡献第64-71页
       ·实践性地组成的知识(performatively constituted knowledge)第64-67页
       ·土著理论与学术理论的辩证对话第67-69页
       ·突破对网络文学的评价之自相矛盾第69-71页
   ·从"作品"到"网络":网络文学的"网络性"第71-89页
     ·网络文学=网络第71-84页
       ·作品概念及其局限和"文本"概念第72-75页
       ·文本和超文本概念的局限性第75-79页
       ·从"作品"到"网络"第79-84页
     ·"网络"研究的强点第84-89页
       ·突破作品、文本、超文本概念的局限性第84-85页
       ·把握网络文学"民间性"的意义第85-86页
       ·理解作为"运动"的网络文学第86-89页
第四章 网络文学的真相——对网络文学实践的具体分析第89-134页
   ·网络文学的土著理论第89-114页
     ·"方言":土著理论家的术语第89-99页
       ·爽、闷、快餐文学第90-95页
       ·"殖民化"了的土著理论第95-99页
     ·"翻译":学术化了的土著理论第99-112页
       ·"快感"的美学—对传统文学观念的反抗性实践第99-105页
       ·对网络文学运作模式的理解与反抗第105-112页
     ·保守与进步—快感的意识形态第112-114页
   ·网络性的两副面孔(1):实践性第114-123页
     ·网络文学的实践中的身份认同:以"穿越"小说为例第114-119页
     ·粉丝的活动: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实践第119-121页
     ·艺术与实践之间第121-123页
   ·网络性的两副面孔(2):时间性第123-134页
     ·"挖坑"现象与断章取义的美学第123-130页
     ·作者、使用者和信息之间的三角博弈:"剧透"与时间性第130-134页
第五章 结论:网络文学—"事件"的存在论第134-137页
参考文献第137-143页
后记第143-145页

论文共145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现代汉语双事件结构衍生关系的被动式研究
下一篇:左翼文学论争中的茅盾(1928-1937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