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10页 |
第1章 前言 | 第10-18页 |
·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| 第10-11页 |
·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1-16页 |
·滇东高原碳酸盐岩岩石学特征 | 第11-13页 |
·滇东高原碳酸盐岩岩溶发育规律 | 第13-14页 |
·岩溶隧道涌突水灾害风险评价 | 第14-15页 |
·存在不足及展望 | 第15-16页 |
·研究内容及路线 | 第16-18页 |
·研究内容 | 第16页 |
·技术路线 | 第16-18页 |
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条件 | 第18-26页 |
·气象水文 | 第18-20页 |
·气象条件 | 第18页 |
·水文条件 | 第18-20页 |
·地形地貌 | 第20-22页 |
·滇东高原演化历程 | 第20-21页 |
·滇东高原地貌特征 | 第21-22页 |
·地层岩性 | 第22-23页 |
·地质构造 | 第23-26页 |
·构造单元划分 | 第23-24页 |
·主要的构造行迹 | 第24-26页 |
第3章 滇东高原碳酸盐岩岩溶水赋存运移规律 | 第26-40页 |
·概述 | 第26页 |
·区域地层分布特征 | 第26-31页 |
·区域碳酸盐岩分布特征 | 第26-29页 |
·区域非碳酸盐岩分布特征 | 第29-31页 |
·区域岩溶发育规律 | 第31-35页 |
·岩溶层组类型划分 | 第31页 |
·岩溶发育形态 | 第31-34页 |
·岩溶发育规律 | 第34-35页 |
·含水岩组划分及富水性 | 第35-36页 |
·岩溶水动力循环特征 | 第36-40页 |
·断隆溶蚀高原台地岭坡型 | 第36-37页 |
·低缓溶蚀谷坡型 | 第37页 |
·夹层条带岭谷型 | 第37页 |
·条带溶蚀岭谷型 | 第37-38页 |
·断拗(陷)溶蚀盆地型 | 第38页 |
·山间溶蚀谷盆型 | 第38-39页 |
·断裂带型 | 第39-40页 |
第4章 隧道工程与岩溶地下水环境的相互作用 | 第40-58页 |
·概述 | 第40-41页 |
·隧道涌突水灾害分析 | 第41-49页 |
·大公山隧洞涌突水分析 | 第41-43页 |
·大五山隧道涌突水分析 | 第43-49页 |
·小结 | 第49页 |
·突水灾害引发的环境负效应分析 | 第49-54页 |
·大公山隧洞施工期环境负效应 | 第50-52页 |
·大五山隧洞施工期环境负效应 | 第52-54页 |
·涌突水灾害的控制因素分析 | 第54-58页 |
·岩性因素 | 第54-55页 |
·构造因素 | 第55-56页 |
·地貌因素 | 第56页 |
·隧道与地下水位的位置关系 | 第56-58页 |
第5章 构建滇东高原岩溶隧道涌突水灾害危险性评价系统 | 第58-70页 |
·概述 | 第58-59页 |
·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| 第59-63页 |
·评价指标的选取 | 第59-60页 |
·评价指标量化取值及分级 | 第60-63页 |
·评价模型建立方法 | 第63-66页 |
·数学模型方法 | 第63页 |
·AHP 层次分析法 | 第63-66页 |
·涌突水灾害危险性评价系统建立 | 第66-68页 |
·指标权重确定 | 第66-67页 |
·评价体系建立 | 第67-68页 |
·涌突水灾害防治措施建议 | 第68-70页 |
第6章 评价系统可靠性验证 | 第70-75页 |
·大公山隧道涌突水灾害危险性评价 | 第70-71页 |
·THK 系统评价结果 | 第70页 |
·THK_(DG)系统评价结果 | 第70-71页 |
·通海隧道涌突水灾害危险性评价 | 第71-73页 |
·隧道概况 | 第71-72页 |
·THK 系统评价结果 | 第72页 |
·THK_(DG)系统评价结果 | 第72-73页 |
·综合分析 | 第73-75页 |
结论 | 第75-76页 |
致谢 | 第76-7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7-80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| 第8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