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国大学生道德失范现象探析
中文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11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1-15页 |
·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11-12页 |
·国内外研究概况 | 第12-13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13-14页 |
·创新及不足 | 第14-15页 |
第2章 道德规范概述 | 第15-19页 |
·道德与道德规范 | 第15-16页 |
·道德 | 第15-16页 |
·道德规范 | 第16页 |
·道德规范体系的基本类型 | 第16-18页 |
·原始社会的道德规范体系 | 第16-17页 |
·奴隶社会的道德规范体系 | 第17页 |
·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体系 | 第17页 |
·资本主义社会的道德规范体系 | 第17-18页 |
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 | 第18页 |
·新时期大学生应当遵守的道德规范 | 第18-19页 |
第3章 我国大学生道德失范现象的现实分析 | 第19-24页 |
·我国大学生的整体道德状况 | 第19页 |
·我国部分大学生中的道德失范现象 | 第19-24页 |
·社会公德失范现象 | 第20-21页 |
·家庭美德失范现象 | 第21-22页 |
·学习道德失范现象 | 第22-23页 |
·网络道德失范现象 | 第23-24页 |
第4章 我国大学生道德失范现象的成因 | 第24-32页 |
·宏观环境——社会影响 | 第24-26页 |
·政治方面的影响 | 第24-25页 |
·经济方面的影响 | 第25页 |
·文化方面的影响 | 第25-26页 |
·中观环境——学校教育 | 第26-28页 |
·智育与德育:独立发展,稍失均衡 | 第26页 |
·理论与实践:理论有余,实践不足 | 第26-27页 |
·师德与官德:整体较高,部分欠缺 | 第27页 |
·教育与管理:各自为政,沟通较少 | 第27-28页 |
·微观环境——家庭哺育 | 第28-30页 |
·生活节奏快,家长无暇进行引导 | 第28-29页 |
·独生子女多,过分宠溺现象普遍 | 第29页 |
·代沟周期短,沟通障碍不断凸显 | 第29-30页 |
·主观因素——个体认知 | 第30-32页 |
·快速发展的社会增加了个体的压力 | 第30页 |
·消极的情感体验影响个体行为选择 | 第30-31页 |
·责任分散效应造成的集体冷漠心理 | 第31-32页 |
第5章 消解我国大学生道德失范现象的对策 | 第32-43页 |
·明确培养大学生遵守道德规范的目标 | 第32-33页 |
·晓之以理,增强遵守道德规范的认识 | 第32页 |
·动之以情,培养遵守道德规范的情感 | 第32-33页 |
·持之以恒,磨练遵守道德规范的意志 | 第33页 |
·导之以行,坚定遵守道德规范的行为 | 第33页 |
·坚守培养大学生遵守道德规范的原则 | 第33-35页 |
·因材施教原则 | 第34页 |
·长善救失原则 | 第34-35页 |
·严格要求学生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 | 第35页 |
·落实培养大学生遵守道德规范意识的对策 | 第35-43页 |
·社会方面——坚持调控方向 | 第35-37页 |
·学校方面——注重规范引导 | 第37-39页 |
·家庭方面——保持互动激励 | 第39-40页 |
·个人方面——积极自省践履 | 第40-43页 |
结语 | 第43-4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4-48页 |
我国大学生道德现状调查问卷 | 第48-50页 |
作者简介 | 第50-51页 |
后记 | 第5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