颜师古《汉书注》训诂方法研究
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目录 | 第6-8页 |
contents | 第8-10页 |
引言 | 第10-15页 |
(一) 颜师古及其《汉书注》 | 第10页 |
(二) 本论文选题的研究概况 | 第10-13页 |
(三) 训诂方法的界定和分类 | 第13页 |
(四)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及方法 | 第13-15页 |
1. 研究意义 | 第13-14页 |
2. 研究方法 | 第14-15页 |
一、 词汇角度的训诂方法 | 第15-36页 |
(一) 声训 | 第15-20页 |
1. 探求语源 | 第16-18页 |
2. 破假借 | 第18-19页 |
3. 说明异形词 | 第19-20页 |
(二) 形训 | 第20-22页 |
1. 根据字形释义 | 第20页 |
2. 根据字形演变释义 | 第20-21页 |
3. 梳理文字关系 | 第21-22页 |
(三) 义训 | 第22-36页 |
1. 就义解义 | 第22-27页 |
2. 引申推义 | 第27-29页 |
3. 引据求义 | 第29-32页 |
4. 比较互证 | 第32-33页 |
5. 据境索义 | 第33-36页 |
二、 语法角度的训诂方法 | 第36-41页 |
(一) 借助词法以训诂 | 第36-38页 |
1. 指明词类和词性 | 第36-38页 |
2. 指明构词法 | 第38页 |
(二) 借助句法以训诂 | 第38-41页 |
1. 调整语序 | 第38-39页 |
2. 表明被动 | 第39页 |
3. 补出省略成分 | 第39-41页 |
三、 修辞角度的训诂方法 | 第41-44页 |
(一) 明比喻以训诂 | 第41页 |
(二) 明借代以训诂 | 第41页 |
(三) 明婉曲以训诂 | 第41页 |
(四) 明夸张以训诂 | 第41-42页 |
(五) 明互文以训诂 | 第42页 |
(六) 明对文以训诂 | 第42页 |
(七) 明连文以训诂 | 第42-44页 |
结语 | 第44-4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5-49页 |
致谢 | 第49-50页 |
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| 第50-5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