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11页 |
1 引言 | 第11-17页 |
·研究背景 | 第11-12页 |
·国内外研究进展 | 第12-16页 |
·潮间带沉积物重金属的来源分析 | 第12-13页 |
·潮间带沉积物重金属的总量研究 | 第13页 |
·沉积物重金属的赋存形态研究 | 第13-14页 |
·沉积物重金属的生态风险评价 | 第14-15页 |
·东海岛潮间带沉积物重金属研究的构成文献分析 | 第15-16页 |
·研究目的和意义 | 第16-17页 |
2 研究区域概况 | 第17-20页 |
·东海岛自然概况 | 第17-18页 |
·地理位置 | 第17页 |
·自然资源 | 第17页 |
·气候 | 第17页 |
·海洋水文 | 第17页 |
·海岛发育过程与物质基础 | 第17-18页 |
·东海岛潮间带概况 | 第18-19页 |
·潮间带定义 | 第18页 |
·东海岛潮间带的分布 | 第18页 |
·东海岛潮间带的特征 | 第18页 |
·东海岛潮间带泥沙来源与运动趋向 | 第18-19页 |
·研究区社会经济及周边环境状况 | 第19-20页 |
3 材料与方法 | 第20-27页 |
·样品采集 | 第20-21页 |
·采样站位布设 | 第20页 |
·采样时间安排 | 第20-21页 |
·样品采集与预处理 | 第21页 |
·样品分析与测试 | 第21-24页 |
·pH、Eh、温度等现场指标测试 | 第21页 |
·硫化物含量测定 | 第21-22页 |
·含水率测定 | 第22页 |
·Fe~(3+)/Fe~(2+)比值测定 | 第22页 |
·TOC 含量测定 | 第22页 |
·粒度测定 | 第22页 |
·沉积物试样消解及其重金属含量测定 | 第22-23页 |
·同步提取重金属(SEM)含量测定 | 第23页 |
·沉积物重金属赋存形态分析 | 第23-24页 |
·实验分析的准确性、精密性检验 | 第24-27页 |
·沉积物中重金属总量 | 第24-25页 |
·沉积物重金属形态 | 第25页 |
·数据中异常值的剔除 | 第25-27页 |
4 东海岛潮间带沉积环境特征 | 第27-32页 |
·结果与分析 | 第27-29页 |
·底质特征 | 第27-28页 |
·各环境因子测试结果 | 第28-29页 |
·讨论 | 第29-32页 |
·各环境因子的时空变化 | 第29-30页 |
·东海岛潮间带沉积环境特征 | 第30-32页 |
5 东海岛潮间带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及其分布 | 第32-39页 |
·结果与分析 | 第32-33页 |
·重金属含量水平 | 第32-33页 |
·讨论 | 第33-39页 |
·重金属含量的时空分布 | 第33-35页 |
·基于重金属含量的潜在生态风险评价 | 第35-39页 |
6 冬、春季表层沉积物沉积物 SEM 含量与分布 | 第39-42页 |
·结果与分析 | 第39-40页 |
·SEM 含量水平 | 第39-40页 |
·讨论 | 第40-42页 |
·SEM 含量的区域分布 | 第40页 |
·基于 SEM 和 AVS 含量的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评价 | 第40-42页 |
7 东海岛潮间带表层沉积物重金属赋存形态 | 第42-52页 |
·结果与分析 | 第42-46页 |
·重金属赋存形态含量与分布 | 第42-46页 |
·讨论 | 第46-52页 |
·重金属赋存形态的季节变化 | 第46-49页 |
·基于重金属赋存形态的潜在生态风险评价 | 第49-52页 |
8 东海岛潮间带表层沉积物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的综合评价 | 第52-56页 |
·评价结果对比 | 第52-53页 |
·各选用评价方法评述 | 第53-55页 |
·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的综合评价 | 第55-56页 |
结论 | 第56-5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8-64页 |
致谢 | 第64-65页 |
作者简历 | 第65-66页 |
导师简介 | 第6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