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7页 |
ABSTRACT | 第7-14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4-32页 |
·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| 第14-17页 |
·选题缘由 | 第14-16页 |
·研究意义 | 第16-17页 |
·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7-24页 |
·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7-21页 |
·国内研究现状 | 第21-24页 |
·研究思路与方法 | 第24-30页 |
·研究思路 | 第24-26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26-30页 |
·本文创新及不足 | 第30-32页 |
·本文创新 | 第30页 |
·本文不足 | 第30-32页 |
第二章 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相关概念界定 | 第32-39页 |
·发展 | 第32页 |
·社会发展理论 | 第32-33页 |
·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 | 第33-36页 |
·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当代价值 | 第36-38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38-39页 |
第三章 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哲学基点 | 第39-55页 |
·实践基础上的批判性和革命性:对体系哲学的超越 | 第40-48页 |
·体系哲学:传统形而上学对终极真理的追求 | 第40-42页 |
·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体系哲学的超越 | 第42-45页 |
·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体系的反思 | 第45-48页 |
·现实的人: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和最终归宿 | 第48-53页 |
·现实的人的发展应着眼于社会发展的现实 | 第48-49页 |
·“现实的人”的发展不能超越历史条件 | 第49-52页 |
·时代化了的“现实的人”: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主体 | 第52-53页 |
·“现实的人”的发展目标 | 第53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53-55页 |
第四章 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特征 | 第55-124页 |
·社会发展形态论 | 第55-71页 |
·社会主体和社会客体 | 第55-58页 |
·从社会主体角度划分社会发展形态 | 第58-61页 |
·马克思文本中的社会发展形态 | 第61-71页 |
·社会发展目的论 | 第71-79页 |
·异化劳动下人的片面和畸形发展 | 第72-76页 |
·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核心内容 | 第76-78页 |
·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归宿 | 第78-79页 |
·社会发展动力论 | 第79-99页 |
·历史上有代表性的单一动力理论 | 第80-88页 |
·马克思社会发展动力论:综合动力论 | 第88-91页 |
·社会发展动力因素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发挥作用 | 第91-92页 |
·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| 第92-94页 |
·两对矛盾运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深刻动因 | 第94-99页 |
·社会发展道路论 | 第99-107页 |
·社会发展的两条道路 | 第99-102页 |
·人类历史发展道路是统一性与多样性的结合 | 第102-104页 |
·典型的东方社会的俄国:发展道路的可能性 | 第104-107页 |
·社会发展代价论 | 第107-120页 |
·进步与代价之间的辩证关系 | 第111-113页 |
·人类个性的比较高度的发展,只有以牺牲个人的历史过程为代价 | 第113-117页 |
·以最小代价推动历史实现最大发展 | 第117-120页 |
·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特征 | 第120-122页 |
·科学性和价值性的辩证统一 | 第120页 |
·一般性和特殊性的辩证统一 | 第120-121页 |
·整体性和层次性的辩证统一 | 第121-122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122-124页 |
第五章 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与西方社会发展理论的比较 | 第124-151页 |
·现代化理论 | 第124-130页 |
·现代化理论的内容局限 | 第125-127页 |
·现代化理论的方法缺陷 | 第127-129页 |
·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与现代化理论的根本区别 | 第129-130页 |
·依附理论 | 第130-134页 |
·依附理论的代表观点 | 第130-132页 |
·依附理论的主要内容 | 第132页 |
·依附理论的不足 | 第132-134页 |
·世界体系理论 | 第134-145页 |
·基本观点与研究方法 | 第134-135页 |
·世界体系理论对依附理论的超越及自身局限 | 第135-137页 |
·世界体系理论视域中的社会发展前景和道路 | 第137-145页 |
·新发展观 | 第145-150页 |
·新发展观与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相似点 | 第146-147页 |
·新发展观对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偏见 | 第147-150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150-151页 |
第六章 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在中国的发展 | 第151-184页 |
·毛泽东思想中的社会发展思想 | 第151-159页 |
·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原则,提出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 | 第152-153页 |
·确定社会发展的战略总目标是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| 第153-154页 |
·实现社会发展必须探索、掌握和遵循社会发展和建设规律 | 第154-155页 |
·解决社会发展中的各种矛盾,要坚持“统筹兼顾、适当安排”的方针 | 第155-156页 |
·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| 第156-157页 |
·正确处理社会发展中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| 第157-158页 |
·加强社会发展中人的思想政治工作 | 第158页 |
·社会发展要处理好党群干群关系,克服官僚主义,维护人民利益 | 第158-159页 |
·邓小平理论中的社会发展思想 | 第159-165页 |
·社会发展前提:认清社会主义本质 | 第160-162页 |
·社会发展战略:“三步走”战略目标 | 第162-163页 |
·社会发展动力: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| 第163-164页 |
·社会发展路线: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| 第164-165页 |
·“三个代表”重要思想中的社会发展思想 | 第165-171页 |
·社会发展目标:人的全面发展 | 第166-167页 |
·社会发展战略: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| 第167-170页 |
·社会发展思路: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| 第170-171页 |
·科学发展观 | 第171-183页 |
·第一要义:发展 | 第171-174页 |
·核心立场:以人为本 | 第174-176页 |
·基本要求:全面协调可持续 | 第176-180页 |
·根本方法:统筹兼顾 | 第180-183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183-184页 |
第七章 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对当今中国的实践指导 | 第184-190页 |
·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,努力实现管理与服务的有机统一 | 第184-185页 |
·要统筹解决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的种种问题 | 第185-186页 |
·通过发挥创新精神来实现社会的发展 | 第186-187页 |
·执政党要正确认识自身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、作用和功能 | 第187-188页 |
·坚持以人为本,推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| 第188-189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189-190页 |
第八章 结语 | 第190-192页 |
致谢 | 第192-19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94-217页 |
攻博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| 第217-21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