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7页 |
| Abstract | 第7-13页 |
| 第1章 绪论 | 第13-38页 |
| ·概述 | 第13-14页 |
| ·感应耦合电能传输系统的基本结构及工作原理 | 第14-16页 |
| ·非接触感应耦合电能传输技术研究现状及进展 | 第16-23页 |
| ·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6-21页 |
| ·国内研究现状 | 第21-23页 |
| ·非接触感应耦合电能传输技术应用现状 | 第23-29页 |
| ·大中功率应用系统 | 第23-26页 |
| ·小功率应用 | 第26-29页 |
| ·感应耦合电能传输系统关键技术分析 | 第29-35页 |
| ·感应耦合电能传输系统一次侧换流技术 | 第29-32页 |
| ·松耦合变压器原副边漏感补偿 | 第32-33页 |
| ·松耦合变压器的模型与物理结构设计 | 第33-34页 |
| ·系统传输功率控制 | 第34-35页 |
| ·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| 第35-38页 |
| 第2章 感应耦合电能传输系统及其电路模型分析 | 第38-56页 |
| ·引言 | 第38页 |
| ·ICPT系统基本结构及工作原理 | 第38-39页 |
| ·松耦合变压器数学模型 | 第39-52页 |
| ·理想变压器模型 | 第39-40页 |
| ·全耦合变压器模型分析 | 第40-42页 |
| ·松耦合变压器模型 | 第42-47页 |
| ·多负载绕组模型 | 第47-52页 |
| ·感应耦合电能传输系统电能参数传输模型 | 第52-55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55-56页 |
| 第3章 感应耦合电能传输系统的补偿及性能分析 | 第56-84页 |
| ·引言 | 第56页 |
| ·静态补偿 | 第56-70页 |
| ·静态谐振补偿原理 | 第56-60页 |
| ·补偿拓扑分析 | 第60页 |
| ·静态补偿参数设计 | 第60-65页 |
| ·仿真分析 | 第65-70页 |
| ·动态谐振补偿 | 第70-77页 |
| ·动态补偿原理 | 第70-72页 |
| ·补偿支路参数设计及其优化 | 第72-75页 |
| ·仿真分析 | 第75-77页 |
| ·功率传输性能分析 | 第77-82页 |
| ·原边线圈恒定电流时负载功率传输特性 | 第78页 |
| ·原边恒定电压源供电时负载功率传输特性 | 第78-80页 |
| ·仿真结果 | 第80-82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82-84页 |
| 第4章 一次侧原边恒流型感应耦合电能传输系统及其参数设计 | 第84-107页 |
| ·引言 | 第84页 |
| ·一次侧电能变换拓扑结构 | 第84-90页 |
| ·一次侧原边线圈恒流型ICPT系统 | 第90-94页 |
| ·谐振槽参数优化设计 | 第94-97页 |
| ·仿真实验分析 | 第97-105页 |
| ·推挽谐振式ICPT系统仿真分析 | 第97-101页 |
| ·原边线圈恒流型ICPT系统仿真分析 | 第101-105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105-107页 |
| 第5章 感应耦合电能传输系统输出控制 | 第107-142页 |
| ·引言 | 第107-108页 |
| ·ICPT系统传输功率模型 | 第108-110页 |
| ·动态解谐传输功率控制 | 第110-116页 |
| ·基于模糊逻辑的动态解谐传输功率控制方法 | 第116-126页 |
| ·模糊逻辑基本理论 | 第116-117页 |
| ·动态解谐传输功率模糊控制基本结构 | 第117-118页 |
| ·传输功率调节模糊控制器设计 | 第118-121页 |
| ·参数自校正模糊控制 | 第121-123页 |
| ·仿真分析 | 第123-126页 |
| ·ICPT系统μ综合控制 | 第126-134页 |
| ·ICPT系统数学模型 | 第126-130页 |
| ·μ综合控制器设计 | 第130-132页 |
| ·仿真实验 | 第132-134页 |
| ·多负载ICPT系统传输功率控制 | 第134-141页 |
| ·多负载传输功率控制原理 | 第134-137页 |
| ·仿真实验 | 第137-141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141-142页 |
| 第6章 电动汽车非接触感应充电系统设计与控制 | 第142-169页 |
| ·引言 | 第142-143页 |
| ·电动汽车非接触感应耦合电能传输系统及其概况 | 第143-148页 |
| ·相对静止式非接触感应耦合充电系统 | 第144-146页 |
| ·相对运动型非接触感应耦合电能传输系统 | 第146-148页 |
| ·电动汽车非接触式感应耦合充电系统主电路设计 | 第148-158页 |
| ·线圈物理结构及其耦合特性分析 | 第148-154页 |
| ·电动汽车非接触感应耦合充电系统电路结构设计 | 第154-156页 |
| ·电动汽车非接触式感应充电系统主电路参数设计 | 第156-158页 |
| ·充电控制 | 第158-165页 |
| ·锂离子动力蓄电池组充电特性 | 第158-159页 |
| ·充电控制算法 | 第159-161页 |
| ·仿真分析 | 第161-165页 |
| ·全自动非接触感应充电系统设计方案 | 第165-167页 |
| ·电动汽车感应充电系统一次侧原理图 | 第165-166页 |
| ·电动汽车感应充电系统负载侧原理图 | 第166-167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167-169页 |
| 结论 | 第169-172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172-186页 |
| 致谢 | 第186-187页 |
|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| 第187-188页 |
|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申请专利 | 第188-189页 |
| 附录C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(主持)的科研项目 | 第18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