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7页 |
| ABSTRACT | 第7-8页 |
| 致谢 | 第8-11页 |
| 第一章 绪论 | 第11-20页 |
| ·选题背景 | 第11-13页 |
| ·选题意义 | 第13-14页 |
| ·相关概念界定 | 第14-16页 |
| ·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概念 | 第14-15页 |
| ·主体性概念 | 第15-16页 |
| ·大学生主体性概念 | 第16页 |
| ·研究现状综述 | 第16-19页 |
| ·国内研究综述 | 第16-18页 |
| ·国外研究综述 | 第18-19页 |
| ·研究方法及思路 | 第19-20页 |
| 第二章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现状 | 第20-30页 |
| ·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现状分析 | 第20-23页 |
| 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熟知程度 | 第20-21页 |
| ·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程度及入党动机分析 | 第21页 |
| ·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动程度 | 第21-22页 |
| ·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评价 | 第22页 |
| ·对大学生主体性概念的认识 | 第22-23页 |
| ·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方式分析 | 第23-25页 |
| ·课堂教育是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的主阵地 | 第23页 |
| ·集体活动是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的方式 | 第23-24页 |
| ·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推进马克思大众化的方法 | 第24页 |
| ·媒体传播是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载体 | 第24-25页 |
| ·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| 第25-27页 |
| ·大学生主体性受到限制 | 第25-26页 |
| ·应试教育背景限制 | 第26页 |
| ·传播方式的弊端 | 第26页 |
| ·教学评价体制束缚 | 第26-27页 |
| ·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主体性作用现状 | 第27-28页 |
| ·需求被动化 | 第27页 |
| ·动机功利化 | 第27页 |
| ·态度消极化 | 第27-28页 |
| ·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的主体性缺失原因分析 | 第28-30页 |
| ·传统文化中消极因素影响 | 第28页 |
| ·市场经济的消极因素影响 | 第28-29页 |
| ·教育活动的消极因素影响 | 第29-30页 |
| 第三章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过程中主体性因素分析 | 第30-37页 |
| ·大学生主体性构成 | 第30-31页 |
| ·独立自主性 | 第30页 |
| ·自觉能动性 | 第30页 |
| ·自我创新意识 | 第30-31页 |
| ·大学生主体性的特性分析 | 第31-32页 |
| ·能动性与受动性 | 第31页 |
| ·为我性与社会性 | 第31页 |
| ·积极性与消极性 | 第31-32页 |
| ·大学生主体性维度分析 | 第32-33页 |
| ·学生维度——主动寻求学习需要 | 第32页 |
| ·教师维度——科学组织教育内容 | 第32页 |
| ·环境维度——营造良好教育环境 | 第32-33页 |
| ·心理维度——遵循心理发展规律 | 第33页 |
| ·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的主体性创新要素分析 | 第33-37页 |
| ·教育理念和价值观念的创新 | 第33-34页 |
| ·教师权威到师生平等的创新 | 第34-35页 |
| ·教育方式多样化的创新 | 第35-36页 |
| ·教学评价系统的有效性 | 第36页 |
| ·避免陷入教育误区 | 第36-37页 |
| 第四章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的主体性机制 | 第37-46页 |
| ·构建大学生主体性发挥的机制 | 第37-41页 |
| ·转变思想观念是发挥大学生主体性的前提 | 第37-38页 |
| ·改善师生关系是发挥大学生主体性的关键 | 第38-39页 |
| ·创新教育模式是发挥大学生主体性的条件 | 第39-40页 |
| ·优化育人环境是发挥大学生主体性的保证 | 第40页 |
| ·发挥综合评价作用是发挥大学生主体性的动力 | 第40-41页 |
| ·增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的主体性有效途径 | 第41-46页 |
| ·转变传统教育方式 | 第41-42页 |
| ·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| 第42页 |
| ·尊重大学生主体地位 | 第42-43页 |
| ·引导大学生自我学习 | 第43页 |
| ·加强学术教育和引导 | 第43-44页 |
| ·完善配套措施 | 第44页 |
| ·制定科学的评价体系 | 第44-46页 |
|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| 第46-48页 |
| ·本论文的创新点 | 第46页 |
| ·本论文的局限性 | 第46-47页 |
| ·研究展望 | 第47-48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48-50页 |
|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调查问卷 | 第50-52页 |
|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| 第52-5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