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1-4页 |
Abstract | 第4-8页 |
引言 | 第8-10页 |
一、国内学术界对"对象性"理论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| 第8-9页 |
二、对象性概念的界定 | 第9页 |
三、本文写作的理论意义与学术价值 | 第9-10页 |
(一) 理论意义 | 第9页 |
(二) 学术价值 | 第9-10页 |
第一章 近代哲学以前的本体论中主客体的同一性 | 第10-16页 |
一、自然本体中的同一性问题 | 第10-12页 |
(一) 逻各斯:同一性的尺度 | 第11页 |
(二) 努斯:客体向主观目的论的过渡 | 第11-12页 |
(三) 原子:否定的同一性 | 第12页 |
二、精神本体中的同一性问题 | 第12-14页 |
(一) 主体与客体的绝对抽象的同一 | 第12-13页 |
(二) 自我意识与存在的同一 | 第13页 |
(三) 纯形式:自然变化运动的同一性原则 | 第13-14页 |
三、主客体同一性的理论困境 | 第14-16页 |
第二章 近代哲学认识论中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 | 第16-20页 |
一、唯理论中对象同一 | 第16-18页 |
(一) 笛卡尔:对象同一于"我思" | 第16-17页 |
(二) 斯宾诺莎:对象同一于"属性" | 第17页 |
(三) 莱布尼茨:对象同一于"单子" | 第17-18页 |
二、经验论中观念性同一 | 第18-19页 |
(一) 洛克:观念同一于"对象" | 第18页 |
(二) 贝克莱:观念同一于"感觉" | 第18-19页 |
(三) 休谟:观念同一于"印象" | 第19页 |
三、认识论同一性的理论困境 | 第19-20页 |
第三章 德国古典哲学中思维与存在从同一性到统一性的变革 | 第20-28页 |
一、康德哲学:思维与存在的先验同一 | 第20-22页 |
(一) "质料"同一于"形式" | 第20-21页 |
(二) 先验同一性的理论困境 | 第21-22页 |
二、黑格尔哲学:思维与存在的辩证统一 | 第22-23页 |
(一) 实体即主体 | 第22-23页 |
(二) 纯粹思辨的对象性原则 | 第23页 |
三、费尔巴哈哲学:思维与存在的感性统一 | 第23-28页 |
(一) 费尔巴哈"感觉实体"中对象性原则 | 第23-25页 |
(二) 费尔巴哈"人本学"统一性理论的建构 | 第25-28页 |
第四章 实践的统一性 | 第28-37页 |
一、马克思对于费尔巴哈感性统一性的批判 | 第28-31页 |
(一) 马克思对于费尔巴哈"感觉实体"的对象性批判 | 第28页 |
(二) 马克思对于费尔巴哈"人本学"统一性理论的批判 | 第28-29页 |
(三) 由"认知统一性"到"实践统一性"的转变 | 第29-31页 |
二、马克思实践统一性对象性理论的逻辑建构 | 第31-34页 |
(一) 思维主体:由"感觉实体"向"感性活动"的转变 | 第31-33页 |
(二) 思维对象:由"自在世界"向"属人世界"的转变 | 第33-34页 |
三、马克思实践论统一性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| 第34-37页 |
(一) 实践的统一性的途径:由"批判的武器"向"武器的批判"的转变 | 第35页 |
(二) 实践论统一性的目的:由"解释世界"向"改变世界"的转变 | 第35-36页 |
(三) 实践论统一性的理想:由"追求精神自由"向"追求现实自由"的转变 | 第36-37页 |
结论 | 第37-3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38-41页 |
个人简介 | 第41-42页 |
后记 | 第42-4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