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马克思主义、列宁主义、毛泽东思想、邓小平理论论文--马克思主义、列宁主义、毛泽东思想、邓小平理论的学习和研究论文--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和研究论文

论马克思新世界观对于西方传统哲学的超越--A Dissertation on Marxs New World View of Tranditional Philosophy

中文摘要第1-5页
Abstract第5-7页
目录第7-9页
引言第9-10页
第一章 思维和存在关系样态的历史演变第10-21页
 一、从自然本体的同一性到精神本体的同一性第10-14页
  (一) 自然本体的主客观的同一性第10-11页
  (二) 精神本体的主客观的同一性第11-13页
  (三) 本体论视域下主客体关系的理论困境第13-14页
 二、近代经验派中对象和观念的同一第14-17页
  (一) 洛克的反映论:观念同一于对象第14-15页
  (二) 巴克莱的"存在就是被感知":观念同一于感觉第15-16页
  (三) 休谟的‘印象先在"原则:观念源于印象第16-17页
 三、唯理派中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第17-19页
  (一) 笛卡尔的"天赋观念":对象统一于"我思"第17-18页
  (二) 斯宾诺莎的"真观念":对象统一于"属性"第18页
  (三) 莱布尼茨的"心的法则":对象统一于"知觉"第18-19页
 四、认识论视域下思维和存在同一性的理论困境第19-21页
  (一) 经验派对于思维和存在同一性的怀疑第19页
  (二) 唯理派对于思维和存在同一性的独断第19-20页
  (三) 思想和存在同一性何以可能——德国古典哲学的开启第20-21页
第二章:马克思主客体关系样态的理论前提第21-27页
 一、德国古典哲学的主体客关系样态第21-24页
  (一) 康德的认识形式和质料:从现象界完成了主客体的同一第21-22页
  (二) 黑格尔的"绝对精神":从本体界完成了主客体的统一第22-23页
  (三) 德国古典哲学存在理论困境第23-24页
 二、马克思对于德国古典哲学主客体关系样态的批判第24-26页
  (一) 主体只限于精神的自我运动第24-25页
  (二) 客体只停留于认识意义上的思维活动第25页
  (三) 主客体关系受限于认识领域第25-26页
 三、主客体关系的实践论转向第26-27页
第三章:马克思实践论的主客体关系样态的建构——由认识的同一性到实践的统一性第27-35页
 一、实践论对德国古典哲学主客体关系样态的的改造第27-29页
  (一) 实践主体改造认识主体第27-28页
  (二) 实践对象改造认识对象第28页
  (三) 实践活动改造认识活动第28页
  (四) 实践关系改造认识关系第28-29页
 二、实践论主客体关系样态的理论确立第29-32页
  (一) 由认识领域的同一性到实践领域的统一性第29页
  (二) 由思维主体的至上性到实践主体的至上性第29-30页
  (三) 由认识领域的抽象性到实践领域的现实性第30-31页
  (四) 由认识世界的肯定性到变革世界的否定性第31页
  (五) 由精神解放的自由性到现实解放的自由性第31-32页
 三、实践论主客体关系样态的理论意义第32-35页
  (一) 用实践弘扬了人的主体性第32-33页
  (二) 将主体对于客体改造引入历史领域第33页
  (三) 对于资本主义现代性的批判和反思第33-35页
结论第35-36页
参考文献第36-39页
个人简历第39-40页
后记第40页

论文共40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从思维的同一性到实践的统一性--论马克思“对象性”理论的哲学变革
下一篇:哈耶克自由主义政治哲学评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