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中文摘要 | 第1-4页 |
| Abstract | 第4-6页 |
| 目录 | 第6-8页 |
| 引言 | 第8-10页 |
| 一、研究社会集团论的学术背景及意义 | 第8页 |
| 二、关于社会集团理论研究成果的反思 | 第8-9页 |
| 三、本文的研究任务 | 第9-10页 |
| 第一章 萨特社会集团理论的本质 | 第10-17页 |
| 一、个体利益原点基础上的社会集团理论 | 第10-12页 |
| (一) 社会集团理论中关于个人与他人关系的理论 | 第10-11页 |
| (二) 存在主义中关于个人自由选择的理论 | 第11-12页 |
| (三) 社会因素的外部压迫催生了社会集团理论的的产生 | 第12页 |
| 二、个性复活原点的社会集团理论 | 第12-14页 |
| (一) 人性自由的四个状态 | 第13页 |
| (二) 人们造就自己的本质 | 第13-14页 |
| (三) 社会集团理论的核心是自我 | 第14页 |
| 三、关系异化原点的社会集团理论 | 第14-17页 |
| (一) 关系异化的起源"融合集团" | 第15页 |
| (二) 关系异化的本质"誓愿集团" | 第15-16页 |
| (三) 关系异化的必然"制度集团" | 第16-17页 |
| 第二章 萨特社会集团理论中个人的历史范畴 | 第17-22页 |
| 一、人与历史的关系 | 第17-18页 |
| (一) 创造历史的先前条件 | 第17-18页 |
| (二) 人创造了历史 | 第18页 |
| (三) 异化推动历史的发展 | 第18页 |
| 二、人在社会中的历史阶级关系 | 第18-20页 |
| (一) 他人对个人利益的影响 | 第19页 |
| (二) 直接利益对个人的影响 | 第19页 |
| (三) 集体对个人的影响 | 第19-20页 |
| 三、社会集团与个人的关系 | 第20-22页 |
| (一) 个人组成了集团 | 第20页 |
| (二) 集团是个人存在的形式 | 第20-21页 |
| (三) 集团中人与人的现实关系 | 第21-22页 |
|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不可超越性 | 第22-35页 |
| 一、马克思主义实践理论下的萨特实践观批判 | 第22-24页 |
| (一) 社会形成中实践认识理论的共同点 | 第22-23页 |
| (二) 社会形成中二者实践关系理论的不同点 | 第23-24页 |
| (三) 社会形成中萨特实践论的本质 | 第24页 |
| 二、马克思主义社会异化理论下的萨特社会异化理论批判 | 第24-28页 |
| (一) 社会形成中社会异化理论本质的批判 | 第25-26页 |
| (二) 社会形成中异化理论的根源 | 第26-27页 |
| (三) 个体和集体的"实践"异化对象化理论的批判 | 第27-28页 |
| 三、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理论下的萨特社会集团理论批判 | 第28-30页 |
| (一) 阶级斗争由社会发展内在原因造成,社会集团因社会外部压迫导致 | 第28-29页 |
| (二) 阶级斗争导致无产阶级专政,社会集团理论是实现个人利益 | 第29页 |
| (三) 阶级斗争最后实现人类解放,社会集团理论最终导致二难处境 | 第29-30页 |
| 四、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和辩证法理论下的萨特社会集团理论的批判 | 第30-35页 |
| (一) 萨特的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伪马克思主义理论 | 第30-32页 |
| (二) 萨特的"个人辩证法"与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 | 第32-33页 |
| (三) 萨特"历史人学"与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 | 第33-35页 |
| 结语 | 第35-36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36-38页 |
| 个人简介 | 第38-39页 |
| 后记 | 第3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