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连市高等教育服务质量实证研究--学生视角
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10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0-20页 |
·研究背景 | 第10-13页 |
·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现状 | 第10-11页 |
·高校评估促进高等教育服务质量的发展 | 第11-12页 |
·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| 第12-13页 |
·文献综述 | 第13-17页 |
·国外研究综述 | 第13-15页 |
·国内研究综述 | 第15-17页 |
·本文的研究工作 | 第17-19页 |
·研究内容与结构框架 | 第17-19页 |
·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| 第19页 |
本章小结 | 第19-20页 |
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| 第20-29页 |
·服务质量差距模型 | 第20-21页 |
·服务质量差距模型结构图 | 第20-21页 |
·服务质量差距模型的评价方法 | 第21页 |
·Kano模型与魅力质量理论 | 第21-24页 |
·Kano模型的概念 | 第21-22页 |
·Kano模型的测量方法 | 第22-23页 |
·Kano模型与服务质量差距模型的比较 | 第23-24页 |
·关键时刻理论 | 第24-26页 |
·关键时刻理论的提出 | 第24页 |
·关键时刻的定义 | 第24-25页 |
·关键时刻的十大原则 | 第25页 |
·关键时刻的EOAC模型 | 第25-26页 |
·服务质量理论 | 第26-28页 |
·服务质量概述 | 第26-27页 |
·服务质量特性 | 第27页 |
·服务质量内涵 | 第27-28页 |
本章小结 | 第28-29页 |
第三章 研究假设与模型建立 | 第29-47页 |
·问卷设计与统计方法 | 第29-31页 |
·问卷设计 | 第29-31页 |
·统计方法 | 第31页 |
·问卷预调研和分析 | 第31-34页 |
·抽样选择和样本特征 | 第34-36页 |
·抽样选择 | 第34-35页 |
·样本数的决定 | 第35页 |
·样本特征 | 第35-36页 |
·因子分析与指标精简 | 第36-43页 |
·高等教育服务质量因子分析 | 第36-40页 |
·正式量表的信度检验 | 第40-41页 |
·效度分析 | 第41-43页 |
·基于因子分析的概念模型及研究假设 | 第43-46页 |
本章小节 | 第46-47页 |
第四章 假设检验与统计分析 | 第47-59页 |
·描述性分析 | 第47-49页 |
·相关分析 | 第49-50页 |
·高等教育服务质量与学生行为意向的相关分析 | 第49页 |
·高等教育服务质量与学生满意的相关分析 | 第49-50页 |
·高等教育服务质量与学生信任的相关分析 | 第50页 |
·回归分析 | 第50-53页 |
·高等教育服务质量与学生行为意向的回归分析 | 第50-51页 |
·高等教育服务质量与学生满意的回归分析 | 第51-52页 |
·高等教育服务质量与学生信任的回归分析 | 第52页 |
·学生满意和学生信任与学生行为意向的回归分析 | 第52-53页 |
·学生满意与学生信任的回归分析 | 第53页 |
·学科门类对高等教育服务质量的调节作用 | 第53-56页 |
·学科门类对提升属性的调节 | 第53-54页 |
·学科门类对必备属性的调节 | 第54-55页 |
·学科门类对魅力属性的调节 | 第55页 |
·学科门类对无差异属性的调节 | 第55-56页 |
·检验结果和模型修改 | 第56-58页 |
本章小结 | 第58-59页 |
第五章 评价模型的应用 | 第59-63页 |
·研究结果讨论 | 第59-60页 |
·高等教育服务质量因子构成的讨论 | 第59页 |
·高等教育服务质量与学生满意及学生信任的关系 | 第59页 |
·学生满意和学生信任的关系 | 第59-60页 |
·高等教育服务质量概念模型的应用 | 第60-62页 |
·高等教育服务质量各属性的重要性比较 | 第60-61页 |
·高等教育服务质量概念模型的功能 | 第61页 |
·提升高等教育服务质量的策略 | 第61-62页 |
本章小结 | 第62-63页 |
第六章 论文结论与研究展望 | 第63-66页 |
·论文结论 | 第63-64页 |
·理论贡献 | 第63页 |
·实践贡献 | 第63-64页 |
·研究局限 | 第64页 |
·研究展望 | 第64-65页 |
本章小结 | 第65-6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6-68页 |
附录 高等教育服务质量书面问卷调查 | 第68-70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70-71页 |
致谢 | 第7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