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1-4页 |
Abstract | 第4-8页 |
绪论 | 第8-12页 |
一、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| 第8-9页 |
二、 文献综述 | 第9-12页 |
第一章 前古典主义时期器乐音乐发展的背景 | 第12-31页 |
第一节 社会背景 | 第12-15页 |
一、 社会状况 | 第12-13页 |
二、 启蒙运动的影响 | 第13-15页 |
第二节 音乐文化背景 | 第15-31页 |
一、 乐器与器乐音乐的发展 | 第15-24页 |
二、 音乐创作理论与实践 | 第24-28页 |
三、 情感论音乐美学的发展 | 第28-31页 |
第二章 前古典主义时期器乐音乐特征 | 第31-49页 |
第一节 奏鸣曲式的萌发 | 第31-35页 |
第二节 体裁形式逐步规范化 | 第35-39页 |
一、 奏鸣曲的发展 | 第35-36页 |
二、 协奏曲的发展 | 第36-37页 |
三、 交响曲的发展 | 第37-38页 |
四、 弦乐四重奏的发展 | 第38-39页 |
第三节 音乐题材更为世俗化 | 第39-41页 |
一、 对自然景观和生活场景的描绘 | 第39-40页 |
二、 对人物形象和心理的刻画 | 第40-41页 |
第四节 音乐语言理性化 | 第41-46页 |
一、 简洁的和声构架 | 第41-42页 |
二、 清晰的主调织体 | 第42-44页 |
三、 方整的旋律结构 | 第44-45页 |
四、 丰富的力度变化 | 第45-46页 |
第五节 审美趣味多样化 | 第46-49页 |
一、 宫廷贵族的娱乐性音乐 | 第46-47页 |
二、 市民阶层的表情性音乐 | 第47-49页 |
第三章 前古典主义时期器乐创作的艺术价值与历史影响 | 第49-57页 |
第一节 前古典主义时期器乐创作的艺术价值 | 第49-52页 |
一、 促进了古典奏鸣曲及交响曲的成型与发展 | 第49-50页 |
二、 为协奏曲与弦乐四重奏的完善奠定了基础 | 第50-52页 |
第二节 前古典主义时期器乐音乐的历史影响 | 第52-57页 |
一、 推动了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形成 | 第52-53页 |
二、 “共性写作”音乐语言体系的形成 | 第53-57页 |
结语 | 第57-5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8-60页 |
附录 | 第60-61页 |
致谢 | 第61-6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