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4页 |
ABSTRACT | 第4-13页 |
1 绪论 | 第13-37页 |
·论文选题 | 第13-14页 |
·课题来源 | 第13页 |
·整体架构 | 第13-14页 |
·研究背景 | 第14-16页 |
·全球性生态危机 | 第14-15页 |
·我国正面临城市发展的转型期 | 第15-16页 |
·西部大开发新时期的新要求 | 第16页 |
·概念界定 | 第16-23页 |
·西南山地 | 第16-19页 |
·城市生态学 | 第19-20页 |
·城市生态系统 | 第20-21页 |
·城市生态要素 | 第21-22页 |
·生态城市 | 第22-23页 |
·相关学科研究综述 | 第23-33页 |
·城市生态学研究综述 | 第23-27页 |
·山地城市规划理论研究综述 | 第27-28页 |
·西南山地城市生态要素的研究发展 | 第28-33页 |
·论文研究结构 | 第33-37页 |
·研究切入点 | 第33-34页 |
·研究重点 | 第34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34-35页 |
·研究内容框架 | 第35-37页 |
2 西南山地城市生态要素的相关理论研究 | 第37-67页 |
·生态学相关理论研究 | 第37-45页 |
·生态学的概念、起源及分类 | 第37-38页 |
·生物生存环境 | 第38-41页 |
·生态因子 | 第41-42页 |
·生态系统 | 第42-45页 |
·人居环境科学相关理论研究 | 第45-49页 |
·人居环境及人居环境科学释义 | 第45-46页 |
·人居环境构成及人居环境学科体系构成 | 第46-48页 |
·生态学与人居环境科学 | 第48-49页 |
·城市生态学相关理论研究 | 第49-62页 |
·城市生态学的定义 | 第49-50页 |
·城市生态学的内涵 | 第50-52页 |
·城市生态系统 | 第52-62页 |
·西南山地城市生态要素的概念界定 | 第62-64页 |
·生态要素的概念界定与说明 | 第62-63页 |
·研究的学科基础 | 第63页 |
·研究层次和内容 | 第63-64页 |
·西南山地城市生态要素的构成 | 第64-67页 |
·生态要素的技术构成 | 第64-65页 |
·生态要素构成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| 第65-67页 |
3 西南山地城市与自然环境要素 | 第67-91页 |
·自然环境要素的构成特征 | 第67-69页 |
·山体环境要素 | 第68页 |
·江河环境要素 | 第68页 |
·绿地环境要素 | 第68-69页 |
·自然环境要素与城市的互动关系 | 第69-76页 |
·山体环境要素与城市的互动关系 | 第69-71页 |
·江河环境要素与城市的互动关系 | 第71-75页 |
·绿地环境要素与城市的互动关系 | 第75-76页 |
·城市形态演进与自然环境要素的变化 | 第76-80页 |
·以城墙为界的城市发展期 | 第77-78页 |
·以江河为界的城市发展期 | 第78页 |
·以山体为界的城市发展期 | 第78-79页 |
·跨越山体界限的城市发展 | 第79-80页 |
·自然环境要素的功能价值分析 | 第80-85页 |
·山体环境要素功能价值分析 | 第80-81页 |
·江河环境要素功能价值分析 | 第81-82页 |
·绿地环境要素功能价值分析 | 第82-85页 |
·现代城市自然环境要素的缺失 | 第85-91页 |
·现代西南山地城市山体环境要素问题 | 第85-86页 |
·现代西南山地城市江河环境要素问题 | 第86-88页 |
·现代西南山地城市绿地环境要素问题 | 第88-91页 |
4 西南山地城市与人工环境要素 | 第91-115页 |
·人工环境要素的构成特征 | 第91-92页 |
·山地建筑要素 | 第91-92页 |
·山地街道要素 | 第92页 |
·地下空间要素 | 第92页 |
·人工环境要素与城市的互动关系 | 第92-96页 |
·城市与山地建筑的互动关系 | 第92-93页 |
·城市与山地街道的互动关系 | 第93-95页 |
·城市与地下空间的互动关系 | 第95-96页 |
·人工环境要素的形态特征分析 | 第96-106页 |
·山地建筑形态特征 | 第96-101页 |
·山地街道形态特征 | 第101-104页 |
·地下空间形态特征 | 第104-106页 |
·人工环境要素的功能价值分析 | 第106-110页 |
·山地建筑的功能价值分析 | 第106-107页 |
·山地街道的功能价值分析 | 第107-109页 |
·地下空间的功能价值分析 | 第109-110页 |
·现代城市人工环境要素的缺失 | 第110-115页 |
·现代西南山地城市建筑要素的问题 | 第110-111页 |
·现代西南山地城市街道要素的问题 | 第111-112页 |
·现代西南山地城市地下空间的问题 | 第112-115页 |
5 西南山地城市与山地居民要素 | 第115-131页 |
·西南山地城市居民的构成 | 第115-118页 |
·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种类和分布 | 第115-116页 |
·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众多的原因 | 第116-117页 |
·西南地地区少数民族与城市文化的多样性 | 第117-118页 |
·西南山地城市居民与城市的互动关系 | 第118-120页 |
·山地居民形成的山地观 | 第118-119页 |
·山地地域特征对山地观的影响 | 第119-120页 |
·西南山地城市居民的流动特征分析 | 第120-126页 |
·早起城市人口规模制约城市发展 | 第120-121页 |
·早起城市移民与城市文化多样性 | 第121-122页 |
·三峡工程带来大量的城市人口问题 | 第122-123页 |
·大量外出打工者流动带来的城市问题 | 第123-126页 |
·西南山地城市居民的价值取向 | 第126-131页 |
·以重庆为代表的聚居环境需求 | 第126-127页 |
·以成都为代表的聚居环境需求 | 第127-128页 |
·以昆明为代表的聚居环境需求 | 第128页 |
·以拉萨为代表的聚居环境需求 | 第128-131页 |
6 西南山地生态城市规划设计方法研究 | 第131-143页 |
·山地城市设计策略整合 | 第131-135页 |
·单元组团模式的分散式策略 | 第131-132页 |
·簇群结构设计策略 | 第132-134页 |
·三维集约界定的生态策 | 第134-135页 |
·西南山地城市生态规划设计方法 | 第135-143页 |
·传统山水城格局的传承和发展——乐山绿心环形山水城为例 | 第135-137页 |
·簇群城市形态塑造——以重庆都市区空间结构规划发展为例 | 第137-138页 |
·紧凑生态城营造——以贵阳循环经济生态型城市建设为例 | 第138-140页 |
·高密度城市中的绿地系统建设——以成都三圣乡城乡生态化城市设计为例 | 第140-143页 |
7 结语 | 第143-145页 |
致谢 | 第145-14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47-151页 |
附录 | 第15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