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于文化观的山地城市设计研究
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10页 |
图表目录 | 第10-15页 |
1 绪论 | 第15-27页 |
·研究的缘起和意义 | 第15-16页 |
·研究的缘起 | 第15-16页 |
·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| 第16页 |
·研究的基本概念界定 | 第16-18页 |
·山地城市 | 第16-17页 |
·文化及相关概念 | 第17页 |
·山地城市设计 | 第17-18页 |
·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| 第18-23页 |
·国外相关内容的研究与实践活动 | 第20-21页 |
·国内相关研究与实践 | 第21-23页 |
·研究内容与范围 | 第23-25页 |
·研究内容 | 第23-24页 |
·研究范围 | 第24-25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25-26页 |
·研究结构框架 | 第26-27页 |
2 文化与山地城市 | 第27-55页 |
·文化概述 | 第27-36页 |
·文化的概念和本源 | 第27-29页 |
·文化的构成 | 第29-32页 |
·文化的特征 | 第32-33页 |
·文化的功能 | 第33-36页 |
·文化与山地城市 | 第36-41页 |
·“文化”中的城市 | 第36-38页 |
·“城市”中的文化 | 第38-39页 |
·山地城市及其特征 | 第39-41页 |
·山地城市空间中的文化表征 | 第41-52页 |
·山水文化 | 第41-43页 |
·街道文化 | 第43-44页 |
·建筑文化 | 第44-46页 |
·交往文化 | 第46-47页 |
·居住文化 | 第47-48页 |
·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 | 第48-50页 |
·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 | 第50-52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52-55页 |
3 中西方传统山地城市规划与设计中的文化观念 | 第55-73页 |
·中西方传统山地城市规划与设计中的文化观念概述 | 第55-69页 |
·天人合一——天地的自然观 | 第56-61页 |
·知行合一——礼制的实践观 | 第61-64页 |
·情景合一——体悟的美学观 | 第64-69页 |
·中西方传统山地城市规划与设计中的文化观念总结 | 第69-71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71-73页 |
4 目前国内山地城市设计中的文化缺失现象分析 | 第73-85页 |
·文化缺失现象的概要分析 | 第73-75页 |
·注重经济效益,忽视文化价值 | 第75-77页 |
·崇尚外来文化,轻慢本土文化 | 第77-78页 |
·推崇现代文化,鄙薄传统文化 | 第78-80页 |
·套用平原文化,无视山地背景 | 第80-81页 |
·非设计层面上的因素分析 | 第81-83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83-85页 |
5 山地城市设计中的文化实践 | 第85-97页 |
·山地城市设计文化观的内涵 | 第85-88页 |
·山地文化与城市文化的融合 | 第86-87页 |
·山地文化与城市文化的再生 | 第87-88页 |
·山地城市设计文化观的实践途径 | 第88-93页 |
·崇山敬水:对山水自然的崇拜和模仿 | 第89-90页 |
·依山就势:对山体自然的改造和利用 | 第90-91页 |
·一方山水一方人:山地环境中的民族性和地域性 | 第91-92页 |
·古山春兮:山地的传统与现代 | 第92-93页 |
·山地城市设计文化观的目标和实施路径 | 第93-96页 |
·山地城市设计文化观的目标 | 第93-94页 |
·山地城市设计文化观的实施路径 | 第94-96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96-97页 |
6 基于文化观的山地城市设计策略 | 第97-167页 |
·山水崇拜的山地城市设计 | 第97-114页 |
·构建山环水绕的城市格局 | 第97-103页 |
·维护山水和谐的生态环境 | 第103-109页 |
·打造层次丰富的山城天际线 | 第109-114页 |
·因地制宜的山地城市设计 | 第114-137页 |
·架构综合多样的山地交通 | 第114-120页 |
·构造结合自然的山地建筑 | 第120-130页 |
·塑造活泼灵动的山地公共空间 | 第130-137页 |
·民族性和地域性的山地城市设计 | 第137-157页 |
·多样化设计民族建筑和地域建筑 | 第139-151页 |
·特异性设计民族和地域公共空间 | 第151-157页 |
·传统性和现代性的山地城市设计 | 第157-165页 |
·继承和发扬传统山地文化 | 第157-160页 |
·满足山地生活的时代要求 | 第160-162页 |
·针对性设计山地新区与旧城 | 第162-165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165-167页 |
7 结语 | 第167-171页 |
·论文总结 | 第167-168页 |
·论文的创新点 | 第168页 |
·论文的不足 | 第168-171页 |
致谢 | 第171-17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73-177页 |
附录:A.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| 第17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