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9页 |
1. 绪论 | 第9-18页 |
·选题缘由 | 第9-10页 |
·国内外文献综述 | 第10-15页 |
·国外关于企业在职培训风险的研究综述 | 第10-13页 |
·国内关于企业在职培训风险的研究综述 | 第13-15页 |
·核心概念界定 | 第15-16页 |
·在职培训 | 第15-16页 |
·风险 | 第16页 |
·企业在职培训风险 | 第16页 |
·本文的研究方法和研究重点 | 第16-18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16-17页 |
·研究重点 | 第17-18页 |
2. 企业在职培训风险研究的理论基础 | 第18-22页 |
·人力资本理论 | 第18-19页 |
·在职培训理论 | 第19-21页 |
·成本分担理论 | 第21-22页 |
3. 企业在职培训风险的一般分析 | 第22-30页 |
·企业在职培训风险类型 | 第22-24页 |
·受训员工流失风险 | 第22页 |
·激励风险 | 第22-23页 |
·贬值风险 | 第23-24页 |
·道德风险 | 第24页 |
·企业在职培训风险产生的原因 | 第24-27页 |
·培训风险根源于人力资本特性 | 第24-26页 |
·低效的培训管理会加剧在职培训风险 | 第26-27页 |
·不同成本分担模式下企业在职培训的风险 | 第27-30页 |
·培训成本分担模式 | 第27-28页 |
·不同成本分担模式下的风险分析 | 第28-30页 |
4. 企业在职培训风险实证研究——以玉林市为例 | 第30-60页 |
·研究方案 | 第30-34页 |
·基本假设 | 第30页 |
·调查方法及内容 | 第30-31页 |
·调查对象及样本选取 | 第31-34页 |
·玉林企业在职培训的现状 | 第34-39页 |
·在职培训投入相对不足 | 第34-35页 |
·在职培训以传统方式为主 | 第35-36页 |
·在职培训的成本分担情况 | 第36-38页 |
·在职培训员工的受训满意度较低 | 第38-39页 |
·玉林企业在职培训的风险状况 | 第39-42页 |
·员工流失风险是最基本的培训风险 | 第39页 |
·对员工激励不足带来了较大的培训激励风险 | 第39-40页 |
·知识经济的日新月异加大了培训贬值风险 | 第40-41页 |
·在职培训培训道德风险广泛存在且难以预测 | 第41-42页 |
·玉林企业在职培训风险规避情况 | 第42-48页 |
·企业培训成本不同分担模式下的在职培训决策 | 第42-43页 |
·企业在职培训管理缺位导致培训风险规避有限 | 第43-48页 |
·不同培训成本分担模式下企业员工的参训决策 | 第48-54页 |
·不同成本分担模式下的员工参与培训的动机分析 | 第48-51页 |
·不同成本分担模式下的员工参与培训的意愿分析 | 第51-52页 |
·不同成本分担模式下的员工参与培训后的职业选择倾向分析 | 第52-54页 |
·玉林企业在职培训管理与员工受训满意度分析 | 第54-58页 |
·在职培训管理水平与员工受训满意度分析 | 第57-58页 |
·在职培训后的激励与员工满意度分析 | 第58页 |
·基本结论 | 第58-60页 |
·企业在职培训风险广泛存在 | 第58页 |
·不同成本分担模式下企业培训风险水平有着异 | 第58-59页 |
·企业承担培训成本有利于风险规避 | 第59页 |
·提高企业在职培训管理水平对是规避培训风险有效途径 | 第59-60页 |
5. 企业在职培训风险规避对策 | 第60-69页 |
·建立合理的企业在职培训成本分担和收益共享机制 | 第60-61页 |
·提高企业在职培训管理水平 | 第61-66页 |
·做好企业在职培训战略选择 | 第62-63页 |
·做好企业在职培训需求分析 | 第63页 |
·制定好企业在职培训计划 | 第63-64页 |
·把好企业招聘关和培训对象选择关 | 第64页 |
·建立有效的培训效果评估机制 | 第64-65页 |
·完善受训员工流动机制 | 第65-66页 |
·完善员工激励机制 | 第66-67页 |
·经济人视角 | 第66页 |
·社会人视角 | 第66-67页 |
·发挥政府在企业在职培训方面的作用——苏州市政府的经验启示 | 第67-69页 |
结束语 | 第69-7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0-74页 |
附录 | 第74-79页 |
致谢 | 第79-80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旳学术论文 | 第8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