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政治、法律论文--中国政治论文--国家行政管理论文--国家机关工作与人事管理论文

网络社会视角下地方政府公信力研究

摘要第1-6页
Abstract第6-11页
引言第11-13页
一、 政府公信力及网络社会概述第13-19页
 (一) 政府公信力的概念第13-16页
  1. 政府公信力的涵义及实质第13-15页
  2. 政府公信力的主要体现第15-16页
 (二) 网络社会的涵义及特征第16-19页
  1. 网络社会的涵义第16-17页
  2. 网络社会的特征第17-19页
二、 网络社会地方政府公信力现状及公信力缺失原因分析第19-23页
 (一) 地方政府公信力的现状第19-20页
 (二) 网络社会地方政府公信力缺失的原因第20-23页
  1. 网络社会的冲击及放大效应第20-21页
  2. 地方政府自身层面问题第21-23页
三、 网络社会地方政府公信力的理论及案例分析第23-27页
 (一) 网络社会地方政府公信力的理论分析第23-24页
  1. 知情权第23页
  2. 委托代理理论第23-24页
 (二) 提高地方政府公信力的重要意义第24-25页
  1. 地方政府公信力是构建社会信用体系的关键第24页
  2. 地方政府公信力是社会稳定与发展的前提条件第24-25页
  3. 地方政府公信力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基础第25页
 (三) 网络社会地方政府公信力的案例分析第25-27页
四、 网络社会视角下推进地方政府公信力提升的路径选择第27-33页
 (一) 培育地方政府的服务理念第27-28页
  1. 培育地方政府的诚信理念第27页
  2. 培育地方政府的服务理念第27-28页
 (二) 规范政府信息公开行为第28-29页
  1. 建立政府信息公开机制,加强政府与公民的沟通第28-29页
  2. 建立地方政府信息公开管理机制第29页
  3. 建立强有力的政府权责机制,加强政府对网络需求的回应性第29页
 (三) 建立地方政府网络舆情应对机制第29-32页
  1. 建立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监测机制第30-31页
  2. 建立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处置机制第31-32页
 (四) 构建多层次的网络沟通平台第32-33页
结论第33-34页
参考文献第34-36页
后记第36页

论文共36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文化视角下的河北地名浅析
下一篇:新生代农民工精神需要问题探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