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10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0-28页 |
·研究缘起 | 第10-11页 |
·研究目的和意义 | 第11-12页 |
·研究目的 | 第11页 |
·研究意义 | 第11-12页 |
·国内外研究综述 | 第12-24页 |
·国内研究综述 | 第12-19页 |
·国外研究综述 | 第19-24页 |
·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| 第24-25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24页 |
·创新点 | 第24-25页 |
·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 | 第25-28页 |
·研究内容 | 第25-26页 |
·研究框架 | 第26-28页 |
第二章 “潇湘八景”画作对日本“八景”绘画的影响 | 第28-33页 |
·“八景”绘画的缘起与东传 | 第28-29页 |
·“八景”绘画的缘起 | 第28页 |
·“八景”绘画的东传 | 第28-29页 |
·“潇湘八景”画作对日本“八景”绘画的渗透 | 第29-33页 |
·禅宗文化与意识的汇通 | 第29-30页 |
·“八景”命名与构词的仿效 | 第30页 |
·绘画主题与形式的承传 | 第30-31页 |
·审美价值与情趣的契合 | 第31-33页 |
第三章 日本山水风景对中日“八景”绘画的借鉴 | 第33-47页 |
·日本“八景”风景概述 | 第33-36页 |
·日本“八景”的分区布局 | 第33-34页 |
·日本“八景”的选址定景 | 第34页 |
·日本“八景”的命名规律 | 第34-36页 |
·中日“八景”绘画共同之处 | 第36-38页 |
·情境表达 | 第36-37页 |
·写意风格 | 第37页 |
·视觉构图 | 第37-38页 |
·日本山水风景对中日“八景”绘画的衍继 | 第38-42页 |
·画境空间布局的构筑 | 第38-40页 |
·画境深意立体的展现 | 第40-42页 |
·“坊津八景”山水风景实例 | 第42-45页 |
·总结 | 第45-47页 |
第四章 日本枯园造景对中日“八景”绘画的吸收 | 第47-58页 |
·日本枯山水庭园的兴起及其造园特征 | 第47-49页 |
·日本枯山水庭园的兴起 | 第47-48页 |
·日本枯山水造园的特征 | 第48-49页 |
·日本枯园造景对中日“八景”绘画的融通 | 第49-53页 |
·枯寂宁静的哲学意境 | 第50-51页 |
·精缩简化的干景空间 | 第51页 |
·虚实相生的主从布局 | 第51-52页 |
·对应延展的视觉构成 | 第52-53页 |
·“潇湘八景图”与日本京都龙安寺庭园实例分析 | 第53-56页 |
·总结 | 第56-58页 |
第五章 日本“八景”对“潇湘八景”发掘与开发的启示 | 第58-65页 |
·日本“八景”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| 第58-60页 |
·绘画演变——古题多意灿新光 | 第58-59页 |
·风景延承——山水恒秀觅新颜 | 第59页 |
·枯园创新——庭景立异赋新境 | 第59-60页 |
·当代中国“潇湘八景”景观发掘与开发的启示 | 第60-65页 |
·建立湖湘特色文化景观识别 | 第60-61页 |
·恢复重建“潇湘八景”景观廊道 | 第61-62页 |
·再现传统绘画中的风景元素 | 第62-65页 |
总结 | 第65-6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7-71页 |
参阅文献 | 第71-74页 |
附录 | 第74-76页 |
附录1:《潇湘八景》与《坊津八景》其他三幅对比图 | 第74-76页 |
致谢 | 第76-78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| 第7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