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7页 |
目录 | 第7-10页 |
引言 | 第10-11页 |
第一章 耻感文化概述 | 第11-20页 |
一、耻感文化的定义 | 第11-13页 |
(一) 耻的界定 | 第11-12页 |
(二) 耻感文化的内涵 | 第12-13页 |
二、耻感文化的渊源 | 第13-17页 |
(一) 中国耻感文化的历史渊源 | 第14-15页 |
(二) 西方罪感文化的历史演变 | 第15-16页 |
(三) 耻感文化与罪感文化的比较 | 第16-17页 |
三、耻感文化的功能 | 第17-20页 |
(一) 评价功能 | 第17-18页 |
(二) 调节功能 | 第18页 |
(三) 教育功能 | 第18-20页 |
第二章 耻感文化的发展现状剖析 | 第20-29页 |
一、耻感文化淡化的表现 | 第20-23页 |
(一) 耻感文化的曲折发展 | 第20-21页 |
(二) 耻感文化淡化的危害 | 第21-23页 |
二、耻感文化淡化的原因 | 第23-25页 |
(一) 西方文化的不良影响 | 第23页 |
(二) 封建文化的沉渣泛起 | 第23-24页 |
(三) 传统道德的价值失落 | 第24页 |
(四) 市场经济的消极作用 | 第24-25页 |
(五) 道德教育的有名无实 | 第25页 |
三、耻感文化重塑的途径 | 第25-29页 |
(一) 推进传统耻感文化的现代创新 | 第26页 |
(二) 吸收西方罪感文化的有益成分 | 第26-27页 |
(三) 构建国民耻感意识的培养机制 | 第27-29页 |
第三章 耻感文化与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关联 | 第29-39页 |
一、耻感文化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协同性 | 第30-32页 |
(一) 内在精神层次上的协同性 | 第30-31页 |
(二) 外在秩序层次上的协同性 | 第31-32页 |
二、耻感文化与构建和谐社会的统一性 | 第32-36页 |
(一) 耻感文化重塑是实施以德治国方略的应经之路 | 第33-34页 |
(二) 耻感文化重塑是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应取之策 | 第34-35页 |
(三) 耻感文化重塑是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应借之力 | 第35-36页 |
三、耻感文化与构建和谐社会的依互性 | 第36-39页 |
(一) 耻感文化是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 | 第36-37页 |
(二) 耻感文化是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指向 | 第37页 |
(三) 耻感文化是和谐社会的一则重要规范 | 第37-38页 |
(四) 耻感文化是和谐社会的一种重要精神 | 第38-39页 |
第四章 耻感文化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途径 | 第39-52页 |
一、以耻感文化促进人的发展 | 第39-41页 |
(一) 促进精神的道德化 | 第40页 |
(二) 激发行动的积极性 | 第40-41页 |
(三) 增强交往的和谐度 | 第41页 |
二、以耻感文化推动社会进步 | 第41-44页 |
(一) 社会方面 | 第42页 |
(二) 政治方面 | 第42-43页 |
(三) 经济方面 | 第43页 |
(四) 文化方面 | 第43-44页 |
三、以耻感文化营造和谐氛围 | 第44-45页 |
(一) 构建心灵和谐的基础 | 第44页 |
(二) 营造和谐的文化氛围 | 第44-45页 |
(三) 增强和谐行动的动力 | 第45页 |
四、以耻感文化推进社会和谐 | 第45-48页 |
(一) 耻感文化推动民主法治意识的培养 | 第46页 |
(二) 耻感文化注重公平正义精神的弘扬 | 第46-47页 |
(三) 耻感文化促进诚信友爱氛围的营造 | 第47页 |
(四) 耻感文化指向充满活力且安定有序 | 第47页 |
(五) 耻感文化倡导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| 第47-48页 |
五、以行动推动耻感文化发展与和谐社会构建互动共进 | 第48-52页 |
(一) 发挥八荣八耻的导向作用 | 第48-49页 |
(二) 弘扬传统文化的优良品质 | 第49页 |
(三) 推进多种教育的同时开展 | 第49-50页 |
(四) 加快社会法治的建设进程 | 第50页 |
(五) 突出领导干部的榜样力量 | 第50-51页 |
(六) 加强全体国人的躬行实践 | 第51-52页 |
结语 | 第52-53页 |
致谢 | 第53-5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4-5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