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8页 |
ABSTRACT | 第8-10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0-15页 |
·研究背景 | 第10-11页 |
·研究目的及意义 | 第11-12页 |
·研究目的 | 第11页 |
·研究意义 | 第11-12页 |
·研究内容及方法 | 第12页 |
·该研究的指导思想及原则 | 第12-14页 |
·指导思想 | 第12-13页 |
·指导原则 | 第13-14页 |
·研究技术路线 | 第14-15页 |
第2章 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理论依据 | 第15-20页 |
·土地生态学理论 | 第15-16页 |
·人地关系理论 | 第16页 |
·生态经济协调理论 | 第16-20页 |
第3章 蒲县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状况分析 | 第20-26页 |
·蒲县土地利用状况分析 | 第20-23页 |
·自然地理及社会经济概况 | 第20-21页 |
·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| 第21-23页 |
·蒲县生态环境状况分析 | 第23-26页 |
·生态建设现状 | 第23-24页 |
·生态环境状况分析 | 第24-26页 |
第4章 土地利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 | 第26-39页 |
·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| 第26-33页 |
·蒲县土地利用类型结构与分布概况 | 第26-27页 |
·土地利用变化情况 | 第27-28页 |
·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 | 第28-33页 |
·基础设施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| 第33-34页 |
·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| 第33页 |
·基础设施建设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分析 | 第33-34页 |
·土地开发整理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| 第34-37页 |
·土地开发整理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分析 | 第34-36页 |
·土地开发整理设计基本原则 | 第36-37页 |
·重大生态建设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| 第37-39页 |
·生态建设工程情况 | 第37页 |
·生态退耕工程 | 第37-38页 |
·生态建设工程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分析 | 第38-39页 |
第5章 基于能值—生态足迹模型的土地生态系统评价 | 第39-49页 |
·能值—生态足迹模型的理论介绍 | 第39-41页 |
·生态足迹的概念及计算模型 | 第39-40页 |
·能值理论的概念和内涵 | 第40-41页 |
·能值—生态足迹模型的确立 | 第41-44页 |
·生态承载力的计算与分析 | 第44-46页 |
·计算可更新资源的太阳能值 | 第44-45页 |
·生态承载力计算 | 第45-46页 |
·生态足迹的计算与分析 | 第46-49页 |
·各生产消费项目的太阳能值 | 第46-47页 |
·生态足迹计算 | 第47-49页 |
第6章 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功能分区 | 第49-55页 |
·土地生态功能分区 | 第49-50页 |
·土地生态功能分区的目的和意义 | 第49页 |
·土地生态功能分区的原则和依据 | 第49-50页 |
·蒲县生态功能分区 | 第50-55页 |
·西部、南部生态保护区 | 第51-52页 |
·东部、北部生态管护区 | 第52-54页 |
·城镇生态重建区 | 第54-55页 |
第7章 环境友好型的土地利用模式 | 第55-61页 |
·庭院生态农业模式 | 第55-56页 |
·生态农业模式 | 第56-57页 |
·生态旅游模式 | 第57-58页 |
·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模式 | 第58页 |
·城镇土地利用合理模式 | 第58-61页 |
第8章 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协调发展战略的保障措施 | 第61-64页 |
·提高人们对土地资源环境保护的认识 | 第61页 |
·大力发展循环经济,推行清洁生产 | 第61-62页 |
·土地整理要重视文化、自然景观建设和公众参与 | 第62页 |
·以改善生态环境为根本,实施综合治理 | 第62-63页 |
·搞好土地生态建设工程的科学规划 | 第63-64页 |
结论 | 第64-66页 |
1 本次研究的主要成果及特色 | 第64-65页 |
2 需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| 第65-66页 |
致谢 | 第66-6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7-70页 |
个人简历 | 第70-7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