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致谢 | 第1-5页 |
| 摘要 | 第5-7页 |
| ABSTRACT | 第7-12页 |
| 第一章 绪论 | 第12-24页 |
| ·研究目的与意义 | 第12-13页 |
| ·国内外研究进展 | 第13-21页 |
| ·侵蚀环境演变研究进展 | 第13-19页 |
| ·土壤侵蚀定量评价研究进展 | 第19-21页 |
| ·研究目标与内容 | 第21-22页 |
| ·研究目标 | 第21页 |
| ·研究内容 | 第21-22页 |
| ·技术路线 | 第22-24页 |
| 第二章 研究基础与方法 | 第24-35页 |
| ·研究区概况 | 第24-29页 |
| ·自然概况 | 第24-26页 |
| ·社会经济概况 | 第26-28页 |
| ·水土流失及其治理概况 | 第28-29页 |
| ·数据基础 | 第29-30页 |
| ·研究方法 | 第30-35页 |
| ·人类活动数据的野外调查 | 第30-31页 |
| ·基于遥感影像的植被盖度计算 | 第31-35页 |
| 第三章 人为作用对地表形态影响的定量表征 | 第35-53页 |
| ·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因子变化 | 第35-39页 |
| ·纸坊沟流域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因子时空变化 | 第35-37页 |
| ·延河流域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因子时空变化 | 第37-39页 |
| ·人为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| 第39-44页 |
| ·纸坊沟流域地形人为影响指数变化 | 第39-42页 |
| ·延河流域地形人为影响指数变化 | 第42-44页 |
| ·基于等高线与特征线的 DEM 重建 | 第44-52页 |
| ·人工地形 DEM 构建过程 | 第44-46页 |
| ·土壤侵蚀地形因子的提取 | 第46页 |
| ·人工地形 DEM 与原始 DEM 对比分析 | 第46-48页 |
| ·不同时期地形因子变化规律 | 第48-51页 |
| ·地形因子变化的影响因素 | 第51-52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52-53页 |
| 第四章 人为作用对植被覆盖影响的定量表征 | 第53-90页 |
| ·植被覆盖与管理因子变化 | 第53-58页 |
| ·纸坊沟流域植被覆盖与管理因子时空变化 | 第53-57页 |
| ·延河流域植被覆盖与管理因子时空变化 | 第57-58页 |
| ·植被因子景观格局变化分析 | 第58-73页 |
| ·景观格局分析指标与方法 | 第58-62页 |
| ·纸坊沟流域植被因子景观格局变化分析 | 第62-68页 |
| ·延河流域植被因子景观格局变化分析 | 第68-73页 |
| ·人为作用对植被覆盖的影响 | 第73-87页 |
| ·纸坊沟流域植被人为影响指数变化 | 第74-81页 |
| ·延河流域植被人为影响指数变化 | 第81-87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87-90页 |
| 第五章 黄土高原小流域土壤侵蚀演变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| 第90-101页 |
| ·侵蚀因子计算方法 | 第90-92页 |
| ·降雨侵蚀力因子 R 的计算 | 第90-91页 |
| ·土壤可蚀性因子 K 的计算 | 第91页 |
| ·坡度坡长因子 LS 的计算 | 第91页 |
| ·覆盖与管理因子 C 的计算 | 第91页 |
| ·水土保持措施因子 P 的计算 | 第91-92页 |
| ·侵蚀因子与土壤侵蚀演变过程 | 第92-99页 |
| ·侵蚀因子演变特征 | 第92-93页 |
| ·土壤侵蚀演变特征 | 第93-95页 |
| ·土壤侵蚀影响因素分析 | 第95-99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99-101页 |
| 第六章 人为作用对土壤侵蚀影响的定量评价 | 第101-117页 |
| ·纸坊沟流域侵蚀基期的选择 | 第101页 |
| ·各时期土壤侵蚀量计算 | 第101-103页 |
| ·人为作用对土壤侵蚀影响定量评价 | 第103-114页 |
| ·人为作用对土壤侵蚀的总体影响 | 第103页 |
| ·人类活动对土壤侵蚀影响的定量分析 | 第103-114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114-117页 |
|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117-120页 |
| ·主要结论 | 第117-118页 |
| ·主要创新点 | 第118-119页 |
| ·讨论与展望 | 第119-120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120-127页 |
| 作者简介 | 第12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