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农业科学论文--农业基础科学论文--土壤学论文--水土保持论文

坡度尺度效应与转换及其对土壤侵蚀评价影响研究

致谢第1-6页
摘要第6-8页
ABSTRACT第8-14页
第一章 绪论第14-25页
   ·研究背景和意义第14-16页
     ·坡度在土壤侵蚀评价中的作用第14页
     ·地形因子尺度效应与尺度转换研究的重要意义第14-15页
     ·地理信息科学及数字地形分析第15页
     ·本研究意义第15-16页
   ·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6-23页
     ·区域土壤侵蚀评价研究进展第16-17页
     ·土壤侵蚀地形因子研究概况第17-18页
     ·DEM与DTM第18-20页
     ·地形因子尺度效应与尺度转换第20-23页
   ·需要进一步研究的主要问题第23页
   ·研究内容与论文结构第23-25页
     ·研究目标第23页
     ·研究内容第23-24页
     ·拟解决的关键问题第24页
     ·论文结构第24-25页
第二章 数据基础与研究方法第25-35页
   ·样区选择与基础数据说明第25-30页
     ·样区选择原则第25页
     ·样区说明第25-26页
     ·各功能样区描述第26-30页
   ·基础数据及数据处理第30-32页
     ·基础数据说明第30页
     ·多分辨率DEM生成第30-31页
     ·坡度计算方法第31-32页
   ·研究方法第32-33页
     ·坡度尺度效应分析方法第32页
     ·地形结构性数学解析第32-33页
     ·坡度理论分布及坡度降尺度变换第33页
     ·坡度尺度效应及尺度变换对区域土壤侵蚀评价的影响第33页
   ·数据处理软件说明第33-34页
   ·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第34-35页
第三章 不同地形类型区地形特征分析第35-45页
   ·最高分辨率选择依据第35页
   ·平均坡度及坡度标准差变化第35-40页
   ·不同地形区频率和累积频率曲线随分辨率变化分析第40-43页
   ·本章小节第43-45页
第四章 基于地统计理论的地形结构数学解析第45-62页
   ·变异函数及ISM模型拟合方法第45-50页
     ·变异函数及其基本表达式第45-46页
     ·变异函数理论模型第46-47页
     ·半变异函数模型拟合第47页
     ·独立结构半变异函数模型第47-48页
     ·升尺度过程半变异函数理论模型推导及拟合第48-50页
   ·变异函数基本分析第50-53页
     ·变异函数各向异性第50-51页
     ·各样区变异函数差异性分析第51-52页
     ·变异函数与分辨率关系分析第52-53页
   ·ISM模型拟合第53-57页
     ·不同分辨率ISM参数比较分析第54-55页
     ·不同样区ISM参数比较分析第55-57页
   ·各组分克里金(Kriging)插值图像第57-60页
   ·本章小节第60-62页
第五章 坡度理论分布模型及降尺度变换第62-86页
   ·坡度理论分布模型的推导第62-68页
     ·高程梯度第62-65页
     ·卡方分布第65页
     ·坡度理论分布模型的推导第65-68页
   ·坡度理论频率分布模型的应用及验证第68-75页
   ·坡度降尺度变换数学模型推导及应用第75-79页
   ·全国坡度转换参数率定及验证第79-85页
   ·本章小节第85-86页
第六章 坡度尺度转换对侵蚀评价的影响第86-91页
   ·侵蚀评价方法第86-88页
     ·分级分类标准定性评价方法概述第86页
     ·参数需求第86页
     ·各因子的计算第86-88页
     ·土壤侵蚀强度评价的实现方法第88页
   ·土壤侵蚀评价结果第88-90页
     ·三种坡度数据对比分析第88页
     ·土壤侵蚀评价结果对比第88-90页
   ·本章小节第90-91页
第七章 主要结论与展望第91-94页
   ·主要结论第91-92页
   ·主要创新点第92页
   ·讨论与展望第92-94页
     ·关于变异函数模型拟合第92-93页
     ·坡度降尺度变换关键参数获取单元第93-94页
参考文献第94-108页
作者简介第108-109页
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第109-111页

论文共111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人为作用对土壤侵蚀环境影响的定量表征--以黄土高原典型流域为例
下一篇:黄土高原坡面养分径流流失模拟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