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1-5页 |
英文摘要 | 第5-6页 |
前言 | 第6-7页 |
致谢 | 第7-13页 |
总论 | 第13-73页 |
1 研究简史 | 第13-19页 |
·世界分类情况 | 第13-16页 |
·中国分类情况 | 第16-19页 |
2 形态术语 | 第19-41页 |
·成虫 | 第19-37页 |
·体型和毛被 | 第19-20页 |
·头部 | 第20-22页 |
·口器 | 第20-22页 |
·触角 | 第22页 |
·胸部 | 第22-33页 |
·足 | 第24-27页 |
·鞘翅 | 第27页 |
·后翅 | 第27-33页 |
·腹部 | 第33-37页 |
·外生殖器 | 第33-35页 |
·生殖系统 | 第35-36页 |
·消化系统 | 第36-37页 |
·卵 | 第37页 |
·幼虫 | 第37-39页 |
·蛹 | 第39-41页 |
3 研究材料与方法 | 第41-45页 |
·研究材料 | 第41页 |
·标本来源 | 第41页 |
·文献来源 | 第41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41-45页 |
·身体构造量度的测量方法 | 第41页 |
·某些构造的方位确定 | 第41-42页 |
·标本收藏单位的缩写含义 | 第42页 |
·鉴定与描述 | 第42页 |
·外生殖器解剖 | 第42页 |
·后翅观察 | 第42-43页 |
·支序分析 | 第43页 |
·地理分布与区系研究 | 第43-45页 |
4 分类体系与系统发育关系 | 第45-55页 |
·古北—东洋区豆芫菁属分类体系 | 第45页 |
·支序分析在芫菁系统研究中的应用 | 第45页 |
·古北—东洋区豆芫菁属支序分析 | 第45-55页 |
·研究材料 | 第45-46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46-53页 |
·支序结果 | 第53页 |
·系统发育关系推断 | 第53-55页 |
5 地理分布及区系研究 | 第55-67页 |
·世界分布格局及区系起源与分化 | 第55-57页 |
·分布格局 | 第55-56页 |
·区系起源 | 第56-57页 |
·分化特点 | 第57页 |
·中国区系分布特点 | 第57-67页 |
·种组级阶元的分布与区系组成 | 第58-63页 |
·分布状况及其分布类型 | 第61-62页 |
·区系特点 | 第62-63页 |
·种级阶元的分布与区系组成 | 第63-67页 |
·分布状况及其区系组成 | 第65页 |
·区系特点 | 第65-67页 |
6 生物学特征与经济意义 | 第67-73页 |
·生物学特征 | 第67-69页 |
·栖息地 | 第67页 |
·行为习性 | 第67-68页 |
·生活史 | 第68-69页 |
·复变态发育 | 第68-69页 |
·世代重叠 | 第69页 |
·经济意义 | 第69-73页 |
·药用价值 | 第69-70页 |
·营养价值 | 第70页 |
·生物防治 | 第70页 |
·农牧业危害 | 第70-71页 |
·资源调查与饲养和研究 | 第71-72页 |
·资源价值综合评价 | 第72-73页 |
各论 | 第73-137页 |
豆芫菁属 | 第73-137页 |
与近缘属区别 | 第74页 |
种类记述 | 第74-137页 |
古北—东洋区豆芫菁属分种组检索表 | 第74-137页 |
第Ⅰ种组(Epicauta divisa group) | 第75-79页 |
第Ⅰ种组分种检索表 | 第76-77页 |
1 陈氏豆芫菁Epicauta cheni Tan,1958 | 第77-78页 |
2 隐纹豆芫菁Epicauta cryptogramaca Yang et Ren,2006 | 第78-79页 |
第Ⅱ种组(Epicauta textils group) | 第79-80页 |
第Ⅱ种组分种检索表 | 第79-80页 |
第Ⅲ种组(Epicauta interrupta group) | 第80-88页 |
第Ⅲ种组分种检索表 | 第80-81页 |
3 埃氏豆芫菁Epicauta emmerichi Pic,1934 | 第81-82页 |
4 埃氏豆芫菁云南亚种Epicauta emmerichi yunnanensis Kaszab,1960 | 第82-83页 |
5 凹跗豆芫菁Epicauta interrupta(Fairmaire,1889) | 第83-84页 |
6 缘毛豆芫菁,新种Epicauta seriata sp.nov. | 第84-86页 |
7 维西豆芫菁Epicauta weixiensis Tan,1992 | 第86-88页 |
第Ⅳ种组(Epicauta curvispina group) | 第88-90页 |
第Ⅳ种组分种检索表 | 第88页 |
8 钩刺豆芫菁Epicauta curvispina Kaszab,1952【雌性新发现】 | 第88-90页 |
第Ⅴ种组(Epicauta curvispina group) | 第90-92页 |
第Ⅴ种组分种检索表 | 第90-91页 |
9 墨江豆芫菁Epicauta mojiangensis Tan,1993【雌性新发现】 | 第91-92页 |
第Ⅵ种组(Epicauta tibialis group) | 第92-111页 |
第Ⅵ种组分种检索表 | 第93-94页 |
10 短翅豆芫菁Epicauta aptera Kaszab,1952 | 第94-97页 |
11 南亚豆芫菁Epicauta assamiensis(Waterhouse,1871) | 第97页 |
12 短胫豆芫菁Epicauta brevitibialis Kaszab,1952 | 第97-98页 |
13 达氏豆芫菁Epicauta dalihodi Dvorak,1996 | 第98-99页 |
14 毛角豆芫菁Epicauta hirticornis(Haag-Rutenberg,1880) | 第99-101页 |
15 宽角豆芫菁Epicauta laticornis(Haag-Rutenburg,1880) | 第101页 |
16 细纹豆芫菁Epicauta mannerheimi(Maklin,1875) | 第101-103页 |
17 红头豆芫菁Epicauta ruficeps Illiger,1880 | 第103-105页 |
18 疏毛豆芫菁,新种Epicauta sparsicapilla sp.nov. | 第105-107页 |
19 毛胫豆芫菁Epicauta tibialis(Waterhouse,1871) | 第107-109页 |
20 宽纹豆芫菁Epicauta waterhousei(Haag-Rutenberg,1880) | 第109-111页 |
第Ⅶ种组(Epicauta rubriceps group) | 第111页 |
第Ⅶ种组分种检索表 | 第111页 |
第Ⅷ种组(Epicauta gorhami group) | 第111-115页 |
第Ⅷ种组分种检索表 | 第111页 |
21 豆芫菁Epicauta gorhami Marseul,1873 | 第111-113页 |
22 扁角豆芫菁Epicauta impressicornis Pic,1913 | 第113-115页 |
第Ⅸ种组(Epicauta flabellicornis group) | 第115-116页 |
第Ⅹ种组(Epicauta chinensis group) | 第116-125页 |
第Ⅹ种组分种检索表 | 第116-117页 |
23 短矩豆芫菁Epicauta badeni(Haag-Rutenburg,1880) | 第117页 |
24 短矩豆芫菁中国亚种Epicauta badeni sinica Kaszab,1960 | 第117-118页 |
25 中华豆芫菁Epicauta chinensis Laport,1840 | 第118-120页 |
26 疑豆芫菁Epicauta dubia Fabricius,1781 | 第120-122页 |
27 西伯利亚豆芫菁Epicauta sibirica Pallas,1777 | 第122-125页 |
第Ⅺ种组(Epicauta erythocephala group) | 第125-126页 |
第Ⅺ种组分种检索表 | 第125页 |
28 红头纹豆芫菁Epicauta erythrocephala Pallas,1776 | 第125-126页 |
第Ⅻ种组(Epicauta ambusta group) | 第126-128页 |
29 焦边豆芫菁Epicauta ambusta Pallas,1782 | 第126-128页 |
第ⅩⅢ种组(Epicauta megalocephala group) | 第128-131页 |
30 大头豆芫菁Epicauta megalocephala Gebler | 第128-131页 |
第ⅩⅣ种组(Epicauta obscurocephala group) | 第131-137页 |
第ⅩⅣ种组分种检索表 | 第132页 |
31 暗头豆芫菁Epicauta obscurocephala Reitter,1905 | 第132-134页 |
32 凹胸豆芫菁Epicauta xantusi Kaszab,1952 | 第134-13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37-149页 |
附录 | 第149-163页 |
图版 | 第163-180页 |
主要研究成果 | 第18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