目录 | 第1-8页 |
中文摘要 | 第8-10页 |
ABSTRACT | 第10-13页 |
前言 | 第13-15页 |
上篇:叶天士对仲景学术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| 第15-35页 |
·卫气营血辨证是对仲景学说的继承和发展 | 第15-19页 |
·营卫学说的发展概述 | 第15-16页 |
·叶天士卫气营血辨证对《伤寒论》营卫说的继承和发展 | 第16-18页 |
·肺主气属卫,心主血属营 | 第16页 |
·叶天士在温病治法上对仲景的继承与发展 | 第16-18页 |
·小结 | 第18-19页 |
·叶天士对仲景脾胃学说的继承和发展 | 第19-23页 |
·叶天士对仲景脾胃分治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| 第19页 |
·叶天士对仲景顾护胃气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| 第19-20页 |
·叶天士对张仲景脾胃之气资助营卫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| 第20-21页 |
·叶天士对仲景存胃阴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| 第21-22页 |
·叶天士通补阳明法对仲景脾胃学说的继承和发展 | 第22页 |
·叶天士对仲景土虚木乘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| 第22-23页 |
·小结 | 第23页 |
·叶天士在气味配伍理论方面对仲景学说的继承和发展 | 第23-26页 |
·叶天士在四气配伍方面对仲景学说的继承与发展 | 第23-24页 |
·叶天士在五味配伍方面对仲景学说的继承与发展 | 第24-25页 |
·叶天士在中药炮制中对四气五味的理解和运用 | 第25页 |
·小结 | 第25-26页 |
·叶天士对张仲景络病治法的继承和发展 | 第26-31页 |
·张仲景与叶天士对络病病因、病机的认识 | 第26-28页 |
·张仲景认为"新病久病皆入络" | 第26-27页 |
·叶天士倡"外感内伤皆致病,新病久病皆入络" | 第27页 |
·叶天士提出"久痛入络"观点 | 第27页 |
·叶天士指出络病虚实有别 | 第27-28页 |
·叶天士在络病治法上对仲景学说的继承与发展 | 第28-29页 |
·络病当随其所得,分部治之 | 第28页 |
·通络以辛药为主 | 第28页 |
·叶天士对络病治法的发挥 | 第28-29页 |
·小结 | 第29-31页 |
·叶天士"阳化内风"理论对仲景学说的继承和发展 | 第31-33页 |
·叶天士以前对中风的认识概述 | 第31页 |
·叶天士对"阳化内风"说对仲景学说的继承与发展 | 第31-32页 |
·肝肾阴亏,阳亢不潜证治 | 第31-32页 |
·营阴不足,血虚生风证治 | 第32页 |
·中土虚衰,肝胃失调证治 | 第32页 |
·小结 | 第32-33页 |
·以《临证指南医案》为媒看《温病条辨》与《伤寒论》的关系 | 第33-35页 |
下篇:叶天士对经方运用的规律 | 第35-63页 |
·复脉汤 | 第36-41页 |
·以脏腑为核心的加减规律 | 第37-39页 |
·肝肾亏虚,肝风内动证 | 第37-38页 |
·心营亏损,肝风内动证 | 第38-39页 |
·加小麦,取甘麦大枣汤与复脉汤合方意 | 第38页 |
·加鸡子黄,取意黄连阿胶汤 | 第38页 |
·加枣仁,接受柯琴观点,大胆化裁 | 第38-39页 |
·肝胃阴虚,肝风内动证 | 第39页 |
·热伤肺阴证 | 第39页 |
·热伤少阴咽痛证 | 第39页 |
·除上述以脏腑为核心的加减变化之外,叶天士对复脉汤还有如下加减规律 | 第39-41页 |
·敛肝多用芍药、木瓜、乌梅 | 第39-40页 |
·潜肝阳多用介属 | 第40页 |
·人参多用秋石拌 | 第40-41页 |
·存疑讨论 | 第41页 |
·小建中汤 | 第41-43页 |
·小建中汤的病因 | 第41-42页 |
·劳力所伤,非酒色所伤 | 第41页 |
·外感误用辛散、苦寒 | 第41页 |
·思虑劳烦,久虚不复 | 第41-42页 |
·素体不足,产后亏虚 | 第42页 |
·小建中汤的病机 | 第42-43页 |
·营卫交损,表虚不固 | 第42页 |
·脾胃虚衰,土不生金 | 第42页 |
·上损及中 | 第42页 |
·下损及中 | 第42-43页 |
·小建中汤的主要症状 | 第43页 |
·小建中汤的加减规律 | 第43页 |
·关于姜的使用 | 第43页 |
·加茯苓或茯神 | 第43页 |
·关于饴糖的去留 | 第43页 |
·麦门冬汤 | 第43-45页 |
·麦门冬汤以养肺胃之阴为核心 | 第44页 |
·麦门冬汤的加减规律 | 第44-45页 |
·应用麦门冬汤的指征 | 第45页 |
·真武汤 | 第45-49页 |
·真武汤的病因病机 | 第46-47页 |
·素体阳虚的基础上暴寒或误汗亡阳 | 第46页 |
·误服寒凉攻下,伤及脾阳 | 第46页 |
·酒湿内蕴,脾阳衰微 | 第46页 |
·脾肾阳虚,水饮内停 | 第46-47页 |
·真武汤的主要指征 | 第47页 |
·真武汤的加减规律 | 第47-48页 |
·关于生姜与干姜的使用 | 第47页 |
·茯苓与白术分入胃脾两脏 | 第47-48页 |
·真武汤的其他加减规律 | 第48页 |
·真武汤又名救逆汤 | 第48-49页 |
·大半夏汤 | 第49-52页 |
·大半夏汤是叶天士"通补阳明"法的核心方 | 第49-50页 |
·大半夏汤的加减规律 | 第50-52页 |
·温阳散寒法 | 第50页 |
·通阳逐饮法 | 第50页 |
·苦辛通降法 | 第50页 |
·滋液润燥法 | 第50页 |
·安肾降胃法 | 第50-51页 |
·肝胃同调法 | 第51-52页 |
·柔肝安胃法 | 第51页 |
·清肝安胃法 | 第51页 |
·平肝安胃法 | 第51-52页 |
·泻肝安胃法 | 第52页 |
·泻心汤 | 第52-55页 |
·大黄黄连泻心汤 | 第52页 |
·附子泻心汤 | 第52-53页 |
·甘草泻心汤、生姜泻心汤 | 第53页 |
·半夏泻心汤 | 第53-55页 |
·去草、枣防其滋腻 | 第53-54页 |
·泻心汤治"痞"亦治"痛" | 第54页 |
·半夏泻心汤的加减规律 | 第54-55页 |
·胃虚肝乘 | 第54页 |
·痰热内阻 | 第54页 |
·暑湿伏邪夹食 | 第54页 |
·湿热内阻 | 第54-55页 |
·阳结于上阴衰于下 | 第55页 |
·忧郁痰阻 | 第55页 |
·疟阻中宫 | 第55页 |
·乌梅丸 | 第55-57页 |
·乌梅丸的组方分析 | 第56页 |
·乌梅丸的加减规律 | 第56-57页 |
·肝气犯胃 | 第56页 |
·胃阳虚衰,厥阴上逆 | 第56页 |
·热劫脏阴,肝风内动 | 第56-57页 |
·其他 | 第57-63页 |
·白虎汤 | 第57页 |
·麻杏石甘汤 | 第57页 |
·旋覆代赭汤 | 第57页 |
·桃仁承气汤 | 第57页 |
·白术附子汤 | 第57页 |
·四逆散 | 第57-58页 |
·牡蛎泽泻散 | 第58页 |
·大黄牡丹汤 | 第58-59页 |
·桂枝附子汤 | 第59页 |
·三物白散 | 第59页 |
·小陷胸汤 | 第59页 |
·越婢汤 | 第59页 |
·干姜附子汤、白通汤、四逆汤、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 | 第59页 |
·苓桂术甘汤、苓姜术桂汤 | 第59页 |
·桃花汤 | 第59-60页 |
·竹叶石膏汤 | 第60页 |
·赤石脂禹余粮汤 | 第60页 |
·黄连阿胶汤 | 第60页 |
·防已黄芪汤 | 第60页 |
·附子粳米汤 | 第60页 |
·吴茱萸汤 | 第60页 |
·甘麦大枣汤 | 第60-61页 |
·木防已汤 | 第61页 |
·桂枝汤 | 第61页 |
·栀子豉汤 | 第61-63页 |
结语 | 第63-64页 |
主要参考文献 | 第64-66页 |
致谢 | 第66-67页 |
个人简历 | 第67-68页 |
附编 | 第68-15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