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医药、卫生论文--中国医学论文--中医学丛书、文集、连续出版物论文--全书论文

《肘后方》版本定型化研究

中文摘要第1-15页
Abstract第15-16页
第一部分 《肘后方》文献概述第16-23页
 1 《肘后方》简介第16-17页
 2 《肘后方》的医学成就第17-20页
   ·救急措施,简单易行第17页
   ·救治手法,丰富多样第17-18页
   ·单方用药,简便廉验第18页
   ·症状鉴别,明确客观第18页
   ·选穴取穴,但言分寸第18-19页
   ·流行记录,多开先河第19-20页
 3 《肘后方》的研究概况第20-22页
   ·临床研究第20页
   ·作者研究第20-21页
   ·版本研究第21页
   ·辑复研究第21页
   ·其他角度研究第21-22页
 4 小结第22-23页
第二部分 《肘后方》版本定型化研究第23-81页
 1 《肘后方》祖本——葛洪与《肘后救卒方》的成书第23-35页
   ·葛洪生平研究第23-26页
     ·生平简介第23-24页
     ·家学渊源第24-25页
     ·师承渊源第25页
     ·丹道渊源第25-26页
   ·《肘后救卒方》成书研究第26-29页
     ·成书背景考察第26页
     ·成书时代考察第26-29页
       ·创作于第一次隐居罗浮山之后第27-29页
       ·成书于《抱朴子》内外篇之前第29页
   ·《肘后救卒方》的特点第29-31页
     ·众急之病,无不毕备第30页
     ·种类殊分,缓急易简第30页
     ·篱陌之间,顾眄皆药第30页
     ·单行径易,约而易验第30-31页
     ·灸言分寸,不名孔穴第31页
     ·采用近方,无古之目第31页
   ·《肘后救卒方》的来源第31-35页
     ·传承历代医家方剂第31-32页
     ·记物廉效佳之灸法第32-33页
     ·观察民间土俗疗法第33页
     ·记载道家丹药禁祝第33-35页
   ·小结第35页
 2 《肘后方》补阙本——陶弘景与《肘后百一方》的成书第35-56页
   ·陶弘景生平研究第35-37页
     ·生平简介第35-36页
     ·道学渊源第36页
     ·家学渊源第36-37页
   ·《肘后百一方》成书之研究第37-42页
     ·《肘后百一方》解题第37页
       ·篇幅为百一首第37页
       ·应璩作百一诗第37页
       ·佛经有百一病第37页
     ·《肘后百一方》成书背景第37-38页
       ·社会需求——方术之书,辅身济物第37-38页
       ·学科需求——尚有阙漏,未尽其善第38页
       ·个人需求——著书立说,流芳百世第38页
     ·《肘后百一方》成书时代第38-42页
       ·永元二年(公元500年)完稿第38-39页
       ·天监四年(公元505年)后增补第39-42页
   ·《肘后百一方》内容与特点第42-56页
     ·合并——八六殊题,合为七九第42-45页
       ·四蛇两犬,不假殊题——六首合为三首,减少三首第42-43页
       ·喉舌之间,亦非异处——两首合为一首,减少一首第43页
       ·入冢御气,不足专名——分别并入他首,减少两首第43-44页
       ·杂治一条,强致殊分——分别并入他首,减少一首第44-45页
     ·增加——增构成篇,一百一首第45-47页
       ·补充材料,完善一篇第45页
       ·扩充文字,单独成篇第45-46页
       ·补葛所遗,重新撰文第46-47页
     ·编次——题名不符,改其铨次第47-48页
       ·将复劳放在伤寒后第47页
       ·将霍乱放在耳目前第47页
       ·将阴易摘出杂治中第47-48页
     ·题要——名医垂记,各题秘要第48-49页
       ·或名医垂记第48页
       ·或累世传良第48页
       ·或博闻有验第48-49页
       ·或自用得力第49页
     ·定法——药有旧法,通立定格第49-55页
       ·服药时间第49-50页
       ·服药次数第50页
       ·服药方法第50-51页
       ·方剂用量第51页
       ·书写用字第51-52页
       ·称量标准第52页
       ·药物炮制第52-55页
     ·分类——病虽千种,分为三类第55-56页
   ·小结第56页
 3 《肘后方》增订本——唐人对《肘后百一方》的增订第56-68页
   ·增订证据第56-64页
     ·从避讳考察唐人增订过《肘后方》第56-57页
       ·陶弘景序言与第三十五篇避唐太宗"民"讳第57页
       ·前三篇标题与内容均避唐高宗"治"讳第57页
     ·从年号考察唐人增订过《肘后方》第57-58页
     ·从人物考察唐人增订过《肘后方》第58-59页
       ·席辩刺史为唐代官员第58-59页
       ·黄花公若干则为唐代官员第59页
     ·从序言考察唐人增订过《肘后方》第59-62页
       ·北宋曾引用此篇序言第60页
       ·序中的"二铢四絫"行于唐代第60-61页
       ·鹿鸣山地点考察第61-62页
     ·从词汇考察唐人增订过《肘后方》第62-64页
   ·增订背景第64-65页
     ·藏书机构完备第64页
       ·秘书省第64页
       ·弘文馆第64页
     ·藏书内容丰富第64-65页
     ·整理四部群书第65页
   ·增订作者——文仲诸医第65-66页
   ·增订内容与方式第66-67页
     ·增鹿鸣山序第66-67页
     ·添唐代验方第67页
     ·古语改通语第67页
     ·区分葛陶方第67页
     ·校书列异同第67页
   ·小结第67-68页
 4 《肘后方》定型本——杨用道与《附广肘后方》的成书第68-81页
   ·杨用道生平研究第68-78页
     ·研究意义第68页
     ·杨用道籍贯考第68-71页
       ·杨用道为山东长山县人第68-70页
       ·长山隐相儒,遵训苦读书第70页
       ·小结第70-71页
     ·杨用道官职考第71-77页
       ·进士及第——天会十一年(1133)左右第71页
       ·阳谷知县——天眷三年(1140)左右第71页
       ·国子博士——皇统四年(1144)左右第71-72页
       ·知宁海军——1170年左右第72-76页
       ·中奉大夫——大定1175-1178年左右第76-77页
     ·杨用道生卒年考第77-78页
       ·杨用道的生年第77页
       ·杨用道的卒年第77-78页
   ·《附广肘后方》成书研究第78-79页
     ·成书背景——皇统有新政第78页
     ·附广目的——及仁于民第78-79页
   ·《附广肘后备急方》增修的内容及特点第79-80页
     ·行省秘府,精选底本第79页
     ·独取证类,附广肘后第79页
     ·分以类例,设立附方第79页
     ·通篇阅读,逐条对比第79-80页
     ·别引资料,谨慎按语第80页
     ·下监雠次,为序刊行第80页
   ·小结第80-81页
第三部分《肘后方》版本定型化研究结论第81-84页
第四部分 《肘后方》版本研究第84-134页
 1 《肘后救卒方》版本第84-87页
   ·三卷本第84页
   ·四卷本第84-86页
   ·六卷本第86页
   ·唐《千金方》摘引《肘后救卒方》第86-87页
   ·小结第87页
 2 《肘后百一方》版本第87-102页
   ·按卷次分:三卷本、六卷本、九卷本、十六卷本第87-89页
     ·三卷本第87-88页
     ·六卷本第88页
     ·九卷本第88-89页
     ·十六卷本第89页
     ·小结第89页
   ·按时代分:唐本、宋本、高丽本、辽本第89-102页
     ·唐《外台秘要》摘引《肘后方》第89-98页
       ·《外台秘要》所引之内容第89-90页
       ·《外台秘要》本所引之卷次第90-98页
     ·宋《证类本草》摘引《肘后方》第98-99页
     ·日本《医心方》(公元984年北宋太平兴国七年)摘引《肘后方》第99-100页
     ·高丽刊本(1059年)第100页
     ·辽乾统本第100-101页
       ·刊刻时间第100页
       ·刊刻内容第100-101页
       ·卷次第101页
     ·小结第101-102页
   ·结论第102页
 3 《附广肘后备急方》版本第102-131页
   ·各种书目当中记载的版本情况第103-106页
     ·明清书目记载的版本概况第103-105页
     ·《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》记载的版本概况第105-106页
     ·台湾地区所藏的书目概况第106页
   ·按时代考察各种版本情况第106-129页
     ·金代杨用道附广本——底本为辽乾统刊本第106-107页
       ·版本来源第106页
       ·版本概况第106-107页
     ·元代段成己序本——底本为杨用道附广本第107-108页
       ·段成己其人——段成己非段成式第107页
       ·段序本刊刻时间——1276年,非1336年第107-108页
       ·段序本来源——杨用道附广本第108页
     ·明正统10年《道藏》本——非洪武间刊本,底本为元段成已序本第108-112页
       ·《道藏》刊刻源流第108-109页
       ·明正统《道藏》刊刻时间为正统10年,而非洪武年间第109页
       ·赵原阳非赵南阳,且赵原阳并未参与《道藏》刊刻第109-110页
       ·明正统《道藏》版本概况第110-111页
       ·《道藏》本《肘后方》概况第111-112页
     ·明嘉靖30年吕颙本——底本为明正统《道藏》本第112-113页
       ·吕颙本概况第112页
       ·吕颙简介第112页
       ·吕颙本藏书印章考第112-113页
     ·明万历2年李栻本——即刘自化本(底本为《道藏》本)第113-120页
       ·李栻简介第113页
       ·李栻任职及校书编书时间考第113-114页
       ·李栻及其下属校书刊书情况第114-115页
       ·钟崇文任职时间考第115页
       ·刘自化任职时间考第115-116页
       ·温纯任职时间考第116-117页
       ·结论——李栻本即刘自化本第117页
       ·现存李栻本概况第117-120页
     ·明万历3年陈霁岩刊本——底本为李栻本第120页
     ·明末清初胡孟晋本——底本为陈霁岩本第120-121页
     ·清代《道藏辑要》等版本——祖本为明正统《道藏》本第121页
     ·六醴斋医书本——底本为明万历三年陈霁岩本第121-123页
       ·清乾隆五十九年修敬堂刊六醴斋医书本第121-122页
       ·修敬堂刊六醴斋医书本第122页
       ·清光绪17年辛卯(1891)广州藏修堂刻本第122页
       ·清光绪17年辛卯(1891)广州儒雅堂刻本第122-123页
       ·民国十四年(1925)孟夏上海千顷堂书局石印本第123页
     ·清道光戊申(1848)瓶花书屋丛书本——底本为六醴斋医书本第123页
     ·清光绪乙酉(1885)湖州王文光斋刻本(吴念椿施继常本)——底本为万历李栻本第123-125页
     ·民国二年(1913)成都昌福公司铅印本——底本为王文光斋本第125页
     ·《四库全书》本(1741年)——底本为明嘉靖吕颙本第125-126页
     ·日本刊本第126-128页
       ·延享三年(1746)刊本——底本为日本刊本第126页
       ·宝历七年(1757)浪华称觥堂刊本——底本为胡孟晋本第126-128页
       ·宝历七年(1757)重订摄阳书林刊本第128页
     ·现代刊本第128-129页
   ·小结第129-131页
 4 《肘后方》流传路线(图)第131-134页
第五部分 《肘后方》版本研究结论第134-137页
第六部分 论文总结论第137-140页
第七部分 创新性第140-141页
参考文献第141-148页
个人简历第148-149页
致谢第149-150页

论文共150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从《临证指南医案》看叶天士对仲景学说的继承和发展
下一篇:《伤寒论》中的数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