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14页 |
引言 | 第14-23页 |
一、股指期货概述 | 第14-15页 |
二、股指期货的发展趋势 | 第15-17页 |
三、我国推出股指期货的现实意义 | 第17-20页 |
四、目前国内的研究 | 第20-21页 |
五、本文的研究方法 | 第21-22页 |
六、本文的创新之处 | 第22-23页 |
第一章 股指期货的法律概念和法律特征 | 第23-43页 |
第一节 股指期货的法律概念及法律特征 | 第23-31页 |
一、股指期货的法律概念及法律基本特征 | 第23-26页 |
二、股指期货与一般商品期货的区别 | 第26-28页 |
三、股指期货对股票现货市场的影响 | 第28-31页 |
第二节 股指期货的产生与发展历程 | 第31-36页 |
一、股指期货的产生 | 第31-34页 |
二、股指期货的发展历程 | 第34-36页 |
第三节 股指期货的法律经济分析 | 第36-39页 |
一、股指期货的宏观经济功能 | 第36-38页 |
二、股指期货的微观经济功能 | 第38-39页 |
第四节 对股指期货交易进行法律规制的理论基础 | 第39-43页 |
一、对股指期货交易进行法律规制的难点 | 第39-40页 |
二、对金融衍生交易进行法律规制的理论基础 | 第40-43页 |
第二章 股指期货交易结算的法律问题分析 | 第43-82页 |
第一节 股指期货经纪行为法律问题分析 | 第43-50页 |
一、股指期货经纪的法律性质 | 第43-45页 |
二、期货交易所与期货经纪公司之间的法律关系 | 第45页 |
三、期货经纪公司与其客户之间的法律关系 | 第45-49页 |
四、期货经纪公司与其经纪人之间的法律关系 | 第49-50页 |
第二节 居间人与券商介绍经纪人法律问题分析 | 第50-55页 |
一、期货居间人存在的合理性和必然性 | 第50-51页 |
二、证券公司参与期货中间介绍业务规则的比较 | 第51-53页 |
三、现行制度催生的证券机构与期货经营机构的合作模式 | 第53-54页 |
四、证券公司从事期货中间介绍业务的潜在问题与风险 | 第54-55页 |
第三节 股指期货交易标准化合约法律问题分析 | 第55-59页 |
一、股指期货交易客体的认定——标准化合约 | 第55-56页 |
二、股指期货标准化合约的概念 | 第56页 |
三、股指期货合约的基本要素 | 第56-58页 |
四、股指期货标准化合约的基本特征 | 第58-59页 |
第四节 股指期货交易行为法律问题分析 | 第59-69页 |
一、股指期货透支交易行为法律问题分析 | 第59-63页 |
二、股指期强制平仓法律问题分析 | 第63-68页 |
三、股指期货交易全权委托行为的法律问题分析 | 第68-69页 |
第五节 股指期货结算机构及会员风险管理的法律问题分析 | 第69-82页 |
一、股指期货结算机构的法律地位 | 第70-71页 |
二、国外期货交易结算会员制度介绍 | 第71-73页 |
三、股指期货结算机构的行为规范 | 第73-75页 |
四、股指期货结算会员的资格取得 | 第75-77页 |
五、股指期货结算会员的权利与义务 | 第77-79页 |
六、我国股指期货结算会员制度的利弊分析 | 第79-82页 |
第三章 股指期货风险与风险控制法律问题分析 | 第82-101页 |
第一节 股指期货风险的基本问题 | 第82-86页 |
一、股指期货风险的概念 | 第82页 |
二、股指期货风险的分类 | 第82-85页 |
三、股指期货风险的特征 | 第85-86页 |
第二节 股指期货风险管理机制比较研究 | 第86-90页 |
一、芝加哥商业交易所的风险管理系统 | 第86-88页 |
二、新加坡国际金融交易所的风险管理系统 | 第88-90页 |
三、经验与教训 | 第90页 |
第三节 股指期货风险控制法律问题分析 | 第90-101页 |
一、股指期货风险控制基本制度分析 | 第90-93页 |
二、期货交易所风险控制法律问题分析 | 第93-98页 |
三、期货经纪公司风险控制法律问题分析 | 第98-101页 |
第四章 股指期货监管的法律问题分析 | 第101-137页 |
第一节 股指期货风险的法律监管概述 | 第101-110页 |
一、股指期货监管的必要性 | 第101-103页 |
二、股指期货的监管目标 | 第103-104页 |
三、股指期货的监管模式 | 第104-108页 |
四、股指期货的监管原则 | 第108-110页 |
第二节 股指期货国际监管协调的法律问题分析 | 第110-115页 |
一、巴塞尔委员会关于金融衍生交易的监管思路 | 第110页 |
二、国际证监会组织衍生金融交易监管措施 | 第110-111页 |
三、在WTO体制下股指期货国际监管协调的法律问题 | 第111-115页 |
第三节 股指期货监管的各国和地区实践 | 第115-122页 |
一、美国股指期货的监管体制 | 第115-117页 |
二、英国股指期货的监管体制 | 第117-120页 |
三、香港股指期货的监管体制 | 第120-121页 |
四、韩国股指期货的监管体制 | 第121-122页 |
五、各国和地区股指期货监管体制比较 | 第122页 |
第四节 股指期货监管的主要内容—参与主体的市场行为 | 第122-131页 |
一、对市场操纵行为的监管 | 第123-128页 |
二、对欺诈行为的监管 | 第128-129页 |
三、对内幕交易的监管 | 第129-131页 |
第五节 我国股指期货监管的特点 | 第131-137页 |
一、保证金封闭运行管理 | 第131-134页 |
二、净资本规则 | 第134-137页 |
第五章 各国(地区)有关股指期货实践的风险案例分析 | 第137-158页 |
第一节 美国有关股指期货的案例分析——美国87股灾 | 第137-147页 |
一、87股灾的经过 | 第138-139页 |
二、87股灾的原因 | 第139-142页 |
三、87股灾对香港市场的影响 | 第142-146页 |
四、87股灾总结 | 第146-147页 |
第二节 英国有关股指期货的案例分析——巴林银行事件 | 第147-151页 |
一、巴林银行事件经过 | 第147-148页 |
二、巴林银行事件起因 | 第148-150页 |
三、巴林银行事件的深刻教训 | 第150-151页 |
第三节 香港有关股指期货的案例分析—97香港金融危机 | 第151-158页 |
一、1998年香港金融保卫战始末 | 第151-156页 |
二、香港金融保卫战取得胜利的意义 | 第156-157页 |
三、香港金融保卫战总结 | 第157-158页 |
第六章 股指期货纠纷解决法律问题分析 | 第158-172页 |
第一节 股指期货纠纷的基本问题 | 第158-160页 |
一、股指期货争议产生及分类 | 第158页 |
二、股指期货争议的解决途径 | 第158-160页 |
第二节 股指期货的民事法律责任 | 第160-163页 |
一、股指期货民事责任概念及其特征 | 第161-162页 |
二、股指期货民事责任构成要件 | 第162-163页 |
第三节 股指期货的行政法律责任 | 第163-166页 |
一、股指期货行政责任概述 | 第163-164页 |
二、股指期货监管主体的行政责任 | 第164-165页 |
三、股指期货被监管主体违法的行政责任 | 第165-166页 |
第四节 股指期货的刑事法律责任 | 第166-172页 |
一、股指期货刑事责任的概述 | 第166-169页 |
二、股指期货监管主体的刑事责任 | 第169-170页 |
三、股指期货被监管人的刑事责任 | 第170-172页 |
第七章 我国有关股指期货的法律构思 | 第172-196页 |
第一节 我国推出股指期货的现实基础 | 第172-178页 |
一、我国在九十年代初股指期货初步尝试 | 第172-174页 |
二、我国股指期货仿真交易——沪深300指数介绍 | 第174-177页 |
三、我国推出股指期货所处的经济形势 | 第177-178页 |
第二节 我国推出股指期货的理论基础 | 第178-184页 |
一、我国针对股指期货已经取得的研究成果 | 第178-181页 |
二、推出股指期货交易的准备不足 | 第181-184页 |
第三节 我国为推出股指期货所应采取的对策 | 第184-196页 |
一、我国《期货交易法》框架之构思 | 第184-187页 |
二、我国股指期货监管制度的建议 | 第187-190页 |
三、鼓励机构投资者参与股指期货交易 | 第190-191页 |
四、丰富金融衍生产品品种以降低交易风险 | 第191-192页 |
五、国内期货居间人的监管思路和具体措施 | 第192-196页 |
结论 | 第196-19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98-20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