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8页 |
Abstract | 第8-9页 |
1 引言 | 第9-10页 |
2 相关研究综述 | 第10-28页 |
·情绪调节方式 | 第11-18页 |
·情绪的定义 | 第11-12页 |
·情绪调节的内涵 | 第12页 |
·情绪调节方式的现状研究 | 第12-18页 |
·自我概念 | 第18-23页 |
·自我概念的内涵 | 第18-20页 |
·自我概念的结构 | 第20-22页 |
·自我概念的功能 | 第22页 |
·大学生自我概念的发展状况 | 第22-23页 |
·人际交往困扰 | 第23-27页 |
·人际交往的定义 | 第23-24页 |
·西方人际交往理论 | 第24-25页 |
·国内的人际交往理论及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研究 | 第25-26页 |
·人际交往有关的测评工具 | 第26-27页 |
·大学生人际交往与自我概念的相关研究 | 第27页 |
·大学生人际交往与情绪调节方式的相关研究 | 第27-28页 |
·本研究的问题的提出 | 第28页 |
3 研究构想 | 第28-31页 |
·研究意义 | 第28-29页 |
·理论意义 | 第28页 |
·现实意义 | 第28-29页 |
·研究目的 | 第29页 |
·研究假设 | 第29页 |
·研究对象 | 第29页 |
·研究方法及工具 | 第29-31页 |
·Gross 情绪调节方式问卷(ERQ) | 第30页 |
·田纳西自我概念问卷 | 第30页 |
·人际关系诊断量表 | 第30-31页 |
4 研究结果与分析 | 第31-48页 |
·大学生情绪调节方式的差异比较 | 第31-34页 |
·性别、子女状况对大学生情绪调节方式的影响 | 第31-32页 |
·年级、家庭背景对大学生情绪调节方式的影响 | 第32-34页 |
·大学生自我概念的差异比较 | 第34-37页 |
·性别、子女状况因素对大学生自我概念的影响 | 第34-35页 |
·年级、家庭背景因素对大学生自我概念的影响 | 第35-37页 |
·大学生人际交往困扰的差异比较 | 第37-41页 |
·性别、子女状况对大学生人际交往困扰的影响 | 第37-38页 |
·年级、家庭背景因素对大学生人际交往困扰的影响 | 第38-41页 |
·大学生情绪调节方式、自我概念与人际交往困扰的相关 | 第41-44页 |
·大学生情绪调节方式与人际交往困扰及其各维度的相关 | 第41页 |
·大学生自我概念与人际交往困扰及其各维度的相关 | 第41-44页 |
·大学生情绪调节方式与自我概念及其各维度的相关 | 第44页 |
·大学生人际交往困扰与情绪调节方式、自我概念的回归分析 | 第44-47页 |
·情绪调节方式对人际交往困扰影响程度的回归分析 | 第44-45页 |
·自我概念对人际交往困扰影响程度的回归分析 | 第45-46页 |
·自我概念对情绪调节方式影响程度的回归分析 | 第46-47页 |
·情绪调节方式、自我概念与人际交往困扰的关系图 | 第47-48页 |
5 讨论 | 第48-53页 |
·大学生情绪调节方式的基本情况与差异分析 | 第48-49页 |
·性别及年级差异 | 第48-49页 |
·家庭背景、子女状况差异 | 第49页 |
·大学生自我概念的基本情况及差异分析 | 第49-50页 |
·性别及年级差异 | 第49-50页 |
·家庭背景、子女状况差异 | 第50页 |
·大学生人际交往困扰的基本情况与差异分析 | 第50-53页 |
·性别及年级差异 | 第50-52页 |
·家庭背景、子女状况差异 | 第52-53页 |
·人际交往困扰与情绪调节方式、自我概念的关系 | 第53页 |
6 研究结论 | 第53-54页 |
7 研究启示 | 第54-55页 |
8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| 第55-5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6-60页 |
附录 | 第60-65页 |
后记 | 第6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