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14页 |
1 绪论 | 第14-28页 |
·研究背景 | 第14-20页 |
·问题的提出 | 第20-21页 |
·研究内容、技术路线和论文结构 | 第21-24页 |
·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| 第21-22页 |
·论文结构 | 第22-24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24-25页 |
·研究创新说明 | 第25-28页 |
2 文献综述 | 第28-62页 |
·产业集群研究综述 | 第28-41页 |
·集群概念与内涵演变 | 第28-33页 |
·关于产业集群形成机理的理论发展 | 第33-37页 |
·关于产业集群演化机理的理论发展 | 第37-41页 |
·合作创新研究综述 | 第41-52页 |
·合作创新的概念界定 | 第41-43页 |
·企业合作创新理论的发展脉络 | 第43-44页 |
·合作创新相关理论研究进展及主要观点 | 第44-52页 |
·嵌入性理论研究综述 | 第52-62页 |
·嵌入性理论的发展脉络 | 第53-55页 |
·嵌入性理论的分析框架 | 第55-57页 |
·嵌入性的层次结构 | 第57-60页 |
·嵌入性研究评述 | 第60-62页 |
3 集群嵌入性的形成机理与层次结构 | 第62-78页 |
·产业集群嵌入性:现象、概念及研究框架 | 第62-68页 |
·产业集群嵌入性的现象和概念 | 第62-65页 |
·产业集群嵌入性研究主体和框架 | 第65-68页 |
·本文对集群嵌入性的界定 | 第68页 |
·集群嵌入性特征与形成机理 | 第68-71页 |
·交易的相互依赖性:嵌入性的经济基础 | 第68-69页 |
·区域制度禀赋:嵌入性的地理文化特征 | 第69-70页 |
·网络和双边关系:互惠合作关系的建立与维护 | 第70-71页 |
·集群嵌入性的层次结构 | 第71-78页 |
·环境嵌入性 | 第72-73页 |
·网络嵌入性 | 第73-74页 |
·双边嵌入性 | 第74-78页 |
4 集群企业合作创新中的租金获取:基于嵌入性的观点 | 第78-94页 |
·集群企业合作创新内在机理及影响机制 | 第78-83页 |
·集群企业合作创新中的组织间知识转移 | 第79-80页 |
·集群企业合作创新中的资源共享 | 第80-81页 |
·集群企业合作创新中的集体学习 | 第81-83页 |
·环境与社会资本对集群企业合作创新的影响 | 第83-85页 |
·创新环境对集群企业合作创新的影响机制 | 第83-84页 |
·社会资本对集群企业合作创新的影响机制 | 第84-85页 |
·集群嵌入性与合作创新中的关系租获取与维持 | 第85-94页 |
·企业间关系专属资产 | 第86-87页 |
·企业间的知识分享惯例 | 第87-88页 |
·互补性资源禀赋 | 第88-89页 |
·有效的治理 | 第89-90页 |
·小结:集群企业合作创新关系租的维持 | 第90-94页 |
5 集群嵌入性对合作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 | 第94-104页 |
·概念模型的建构 | 第94-100页 |
·组织间互动与企业合作创新 | 第94-98页 |
·合作创新绩效 | 第98-100页 |
·概念模型的提出 | 第100-101页 |
·作用机制分析 | 第101-104页 |
·环境嵌入性对组织间互动的影响 | 第101-102页 |
·网络嵌入性对组织间互动的影响 | 第102页 |
·双边嵌入性对组织间互动的影响 | 第102-104页 |
6 集群嵌入性对合作创新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 | 第104-132页 |
·提出假设 | 第104-105页 |
·实证方法的选择与初始模型 | 第105-108页 |
·问卷设计、收集与变量设置 | 第108-112页 |
·问卷设计与数据收集 | 第108-110页 |
·变量设置 | 第110-112页 |
·样本分析 | 第112-116页 |
·描述性统计分析 | 第112-114页 |
·样本信度分析 | 第114页 |
·样本效度分析 | 第114-116页 |
·模型检验 | 第116-119页 |
·模型初步拟合与评价 | 第116-117页 |
·模型调整及确定 | 第117-119页 |
·对实证研究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| 第119-123页 |
·实证研究结果描述 | 第119-120页 |
·实证研究结果的理论解释 | 第120-123页 |
·研究启示与对策建议 | 第123-132页 |
·对现有理论研究的完善补充 | 第123-124页 |
·对企业实践活动的指导意义 | 第124-125页 |
·对集群政策制定的指导意义 | 第125-132页 |
7 结论与展望 | 第132-138页 |
·研究结论 | 第132-133页 |
·本研究创新点简要描述 | 第133-135页 |
·研究不足与展望 | 第135-138页 |
·研究不足 | 第135页 |
·研究展望 | 第135-13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38-160页 |
附录1 调查问卷 | 第160-164页 |
附录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工作与研究成果 | 第164-166页 |
致谢 | 第16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