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4页 |
ABSTRACT | 第4-7页 |
绪言 | 第7-11页 |
第一章 不同音乐形象的塑造及创作手法 | 第11-20页 |
第一节 战斗性的音乐形象 | 第11-14页 |
第二节 悲壮性的音乐形象 | 第14-16页 |
第三节 颂赞性的音乐形象 | 第16-17页 |
第四节 不同音乐形象的创作手法 | 第17-20页 |
第二章 鲜明民族特性的体现 | 第20-34页 |
第一节 民间音乐素材的运用 | 第20-22页 |
一、民歌音调的运用 | 第20-21页 |
二、民间戏曲音调的运用 | 第21-22页 |
第二节 民族化的调式调性 | 第22-27页 |
一、五声性调式 | 第23-26页 |
二、五声性调式的转换 | 第26-27页 |
第三节 配器中的民族化特色 | 第27-34页 |
一、中西乐器的合理利用 | 第27-31页 |
二、乐队在塑造音乐形象上所起的作用 | 第31-34页 |
第三章 多种艺术手段的运用 | 第34-45页 |
第一节 新颖的舞台演出形式 | 第34-35页 |
第二节 不同演唱形式的有机结合 | 第35-36页 |
第三节 群众性与艺术性的有机结合 | 第36-37页 |
一、艺术合唱的群众化 | 第36-37页 |
二、群众合唱的艺术化 | 第37页 |
第四节 歌词处理 | 第37-45页 |
一、添加歌词 | 第38-43页 |
二、重复歌词 | 第43-45页 |
结论 | 第45-48页 |
一、塑造音乐形象、民族风格、多种艺术手段的运用之间的关系 | 第45-46页 |
二、集体创作的典范 | 第46页 |
三、尊重传统与大胆革新兼容并蓄 | 第46-48页 |
注释 | 第48-5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1-53页 |
后记 | 第5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