语文阅读教学内容研究
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绪论 | 第7-9页 |
第一章 语文阅读教学内容的多维建构与呈现 | 第9-19页 |
第一节 语文课程价值与语文阅读教学内容的意义建构 | 第9-13页 |
一、语文课对语言符号意义的建构 | 第9-10页 |
二、语文课对言语价值意义的建构 | 第10-11页 |
三、语文课对反思生成意义的建构 | 第11-13页 |
第二节 语文课程目标与语文阅读教学内容的目标建构 | 第13-15页 |
一、课标为教学内容生成提供了目标定位参考 | 第13-14页 |
二、课标为教学内容生成提供了目标分类参考 | 第14-15页 |
三、课标为教学内容生成提供了目标表述参考 | 第15页 |
第三节 语文教材施用与语文阅读教学内容的逻辑建构 | 第15-17页 |
一、教材的内容要素为教学内容生成提供了构架参考 | 第15-16页 |
二、教材的内容构成为教学内容生成提供了分类参考 | 第16页 |
三、教材的编写体系为教学内容生成提供了情境参考 | 第16-17页 |
第四节 师生课堂活动与语文阅读教学内容的呈现 | 第17-19页 |
一、课堂活动的不同阶段呈现了教学内容的板块构成 | 第17-18页 |
二、课堂活动的环节链接呈现了教学内容的逻辑结构 | 第18页 |
三、课堂活动的各种细节呈现了教学内容的预设拓展 | 第18-19页 |
第二章 语文阅读教学内容的取向选择 | 第19-29页 |
第一节 语文课程的阅读取向选择 | 第19-22页 |
一、认知解读取向的阅读 | 第19-20页 |
二、理解感受取向的阅读 | 第20-21页 |
三、分析鉴赏取向的阅读 | 第21-22页 |
第二节 语文阅读的教学取向选择 | 第22-24页 |
一、知识技能讲练取向的阅读教学 | 第22-23页 |
二、感悟积累取向的阅读教学 | 第23页 |
三、鉴赏对话取向的阅读教学 | 第23-24页 |
第三节 阅读教学的内容取向选择 | 第24-29页 |
一、生成阅读教学内容的教学文本背景 | 第24-25页 |
二、生成阅读教学内容的教学对象背景 | 第25-26页 |
三、阅读教学内容的取向选择 | 第26-29页 |
第三章 语文阅读教学内容的预设生成 | 第29-46页 |
第一节 阅读教学内容的阶段生成 | 第29-31页 |
一、教学内容的文案预设 | 第29-30页 |
二、教学内容的动态生成 | 第30页 |
三、教学内容的结果呈现 | 第30-31页 |
第二节 阅读教学内容的预设 | 第31-39页 |
一、预设阅读教学内容的三个要素 | 第35-36页 |
二、预设阅读教学内容的三个来源 | 第36-37页 |
三、预设阅读教学内容的三个特点 | 第37-39页 |
第三节 阅读教学内容的生成 | 第39-46页 |
一、阅读教学基于目标的内容生成 | 第43-44页 |
二、阅读教学基于文本的内容生成 | 第44-45页 |
三、阅读教学基于方法的内容生成 | 第45-46页 |
第四章 语文阅读教学内容的效能评析 | 第46-59页 |
第一节 阅读教学内容的合理性 | 第46-50页 |
一、阅读教学内容要预设准确的阅读知识 | 第47-48页 |
二、阅读教学内容要呈现合理的阅读思路 | 第48-49页 |
三、阅读教学内容要体现得当的阅读方法 | 第49-50页 |
第二节 阅读教学内容的适宜性 | 第50-55页 |
一、阅读教学要生成适宜教学现场的内容 | 第50-51页 |
二、阅读教学要生成适宜教学对象的内容 | 第51-52页 |
三、阅读教学要生成适宜教学文本的内容 | 第52-55页 |
第三节 阅读教学内容的有效性 | 第55-59页 |
一、有效的阅读教学内容必须具有语文性 | 第55-56页 |
二、有效的阅读教学内容必须指向文本 | 第56-57页 |
三、有效的阅读教学内容必须所教与所学内容一致 | 第57-5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9-62页 |
附录 本人读研期间的科研情况 | 第62-63页 |
后记 | 第6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