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7页 |
Abstract | 第7-9页 |
第一章 文献综述 | 第9-24页 |
1.生态农业的产生背景 | 第9-10页 |
·能源消耗过度 | 第9页 |
·资源破坏 | 第9-10页 |
·环境污染 | 第10页 |
·其他方面 | 第10页 |
2.生态农业的产生 | 第10-12页 |
·生态农业的定义 | 第10-11页 |
·生态农业的发展 | 第11页 |
·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| 第11-12页 |
3.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概况 | 第12-21页 |
·我国生态农业的兴起 | 第12-13页 |
·我国生态农业发展概况 | 第13-14页 |
·我国环境问题面临着严重挑战 | 第14-16页 |
·我国生态农业建设的目标 | 第16-17页 |
·我国生态环境问题新特点 | 第17-18页 |
·我国生态农业的特点 | 第18-19页 |
·生态农业建设是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| 第19-21页 |
4.我国生态农业的建设模式 | 第21-22页 |
·回归自然型生态农业建设模式 | 第21-22页 |
·产业带动型农业生态建设模式 | 第22页 |
·中间型农业生态建设模式 | 第22页 |
5.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 | 第22-23页 |
6.本研究内容、目的和意义 | 第23-24页 |
第二章 涟水县生态农业建设的过程和现状 | 第24-34页 |
1.涟水县的自然环境和资源 | 第24-26页 |
·地理位置 | 第24页 |
·地质地貌 | 第24页 |
·气候 | 第24-25页 |
·土壤 | 第25页 |
·生物资源 | 第25-26页 |
2.社会经济概况 | 第26-27页 |
·人口与行政区划 | 第26页 |
·农业生产概况 | 第26页 |
·经济总值 | 第26页 |
·基础设施 | 第26页 |
·社会事业 | 第26-27页 |
3.生态农业建设的现状 | 第27-34页 |
·生态农业建设分区情况 | 第27-29页 |
·重点实施的生态农业工程 | 第29-34页 |
第三章 涟水县生态农业配套技术、模式和效益分析 | 第34-49页 |
1.重点推广利用的生态农业技术 | 第34-37页 |
·水稻浅、湿调控灌溉技术 | 第34页 |
·无公害绿色农产品生产技术 | 第34页 |
·种植业高效高产栽培技术 | 第34-35页 |
·种养立体化技术 | 第35-36页 |
·秸秆还田及其综合利用技术 | 第36页 |
·小区域综合治理技术 | 第36-37页 |
·双油制技术 | 第37页 |
2.主要生态农业模式 | 第37-46页 |
·农田生态模式 | 第37-39页 |
·水域生态模式 | 第39-40页 |
·农牧渔生态模式 | 第40-41页 |
·农牧—环保(沼气)—能源模式 | 第41-43页 |
·园区生态模式 | 第43-45页 |
·农林牧渔—加工—贸易产业化模式 | 第45-46页 |
3.实施后的经济、社会、生态效益比较 | 第46-49页 |
·经济指标运行状态良好 | 第46-47页 |
·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| 第47页 |
·社会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| 第47-49页 |
第四章 涟水县生态农业发展对策 | 第49-54页 |
1 生态建设优势与制约因素 | 第49-50页 |
·生态建设优势 | 第49页 |
·主要制约因素 | 第49-50页 |
2 生态建设中的主要问题 | 第50-51页 |
·"三废"污染时有超标 | 第50-51页 |
·劳务输出的负面作用 | 第51页 |
·生态农业建设资金严重不足 | 第51页 |
·土地流转难度,影响规模化发展 | 第51页 |
3 生态农业建设主要对策 | 第51-54页 |
·高起点规划,强化综合决策 | 第51页 |
·政策激励措施,资金倾斜 | 第51-52页 |
·启动人才工程,完善服务体系 | 第52页 |
·依靠科技进步,加快技术推广 | 第52页 |
·以绿色产业为主导,做大示范项目,进一步发挥典型推动作用 | 第52-53页 |
·强化组织领导,部门协调配合 | 第53页 |
3 7 提高生态农业建设意识,促进公众参与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| 第53-54页 |
全文结论 | 第54-5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5-58页 |
致谢 | 第58-59页 |
附图:涟水县生态经济区划图 | 第5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