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7页 |
引言 | 第7-8页 |
第一章 对抗制的历史演进 | 第8-24页 |
第一节 对抗制之形成——英国历史传统中的对抗因素及演变 | 第8-17页 |
一、对抗制的起源 | 第8-11页 |
二、古代控告式诉讼中的对抗基因 | 第11-13页 |
三、律师辩护制与民事对抗制的成立 | 第13-15页 |
四、对抗制在刑事审判领域中的确立 | 第15-17页 |
五、对抗制的全面建立 | 第17页 |
第二节 对抗制之成熟——美国对抗性文化 | 第17-21页 |
一、美国对抗性宪政文化 | 第18-19页 |
二、美国对抗制的特色 | 第19-20页 |
三、英美对抗制比较研究 | 第20-21页 |
第三节 对抗制之地域扩散 | 第21-24页 |
一、对抗制之地域辐射 | 第21-23页 |
二、对抗制的文化传承 | 第23-24页 |
第二章 探析对抗制形成的原因 | 第24-42页 |
第一节 对抗制形成的历史需求 | 第24-32页 |
一、政治形态透视 | 第24-26页 |
二、经济视角分析 | 第26-27页 |
三、民族文化铺垫 | 第27-31页 |
四、启蒙思想的推动 | 第31-32页 |
第二节 对抗制形成的现实条件 | 第32-42页 |
一、对抗制形成的理论基石 | 第32-36页 |
二、对抗制的思想基础 | 第36-39页 |
三、对抗制的制度保障 | 第39-42页 |
第三章 评析对抗制在中国的命运及启示 | 第42-51页 |
第一节 对抗制在中国的命运 | 第42-46页 |
一、我国引入对抗制诉讼的尝试 | 第42-43页 |
二、对抗制在中国的困境 | 第43-46页 |
第二节 对抗制对我国司法改革的启示 | 第46-51页 |
一、在传统与现代衔接处思考 | 第46-47页 |
二、有所取法,有所不取 | 第47-51页 |
结语 | 第51-5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3-56页 |
致谢 | 第56-57页 |